“軍人潰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軍人潰散”全詩
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恒裝一囊,每煮食,輒貯收焦飯,歸以遺母。
后值孫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
時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及歸家,遂攜而從軍。
與孫恩戰,敗,軍人潰散,遁入山澤,無以為糧,有饑餒而死者。
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至孝之報也。
作者簡介(劉義慶)

劉義慶(403—444)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季伯,南北朝文學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并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于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陳遺至孝翻譯及注釋
翻譯
陳遺極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底的焦飯。陳遺擔任主簿時,總是收拾好一個口袋,每次煮飯,就把鍋底的焦飯(鍋巴)儲存起來,等到回到家里,就帶給母親。后來遇上孫恩侵入吳郡,當天郡守袁山松就要出兵征討。這時陳遺已經積攢到幾斗鍋底的焦飯,來不及回家,便帶著隨軍出征。雙方在滬瀆開戰,袁山松被孫恩打敗了,軍隊潰散,逃入山林沼澤,沒有什么可以用來做糧食的,有因為饑餓而死了的人。唯獨陳遺靠鍋底的焦飯活了下來,當時人們都認為這是對最孝順的人的報答。
注釋
(1)至:很,十分。
(2)鐺:鍋。
(3)恒:經常,常常。
(4)輒:總是。
(5)貯收:貯存,收藏。貯,積存,儲藏。
(6)遺(wèi):贈予、送給。
(7)值:正好遇到,恰逢。
(8)孫恩:字靈秀,晉安帝隆安三年,聚集數萬人起義,攻克會嵇等郡,后來攻打臨海郡時遭敗,投海而死。
(9)袁山松:時為吳郡太守,被孫恩軍隊殺害。
(10)即日:當天,當日。
(11)斂:積攢
(12)餒:饑餓。
(13)主簿:郡守的屬官,負責文書等事。
陳遺至孝歷史背景
大元十二年(公元兆7年),青、兗兩州刺史在征得荊州刺史殷仲堪的支持下,以討伐司馬道子的朋黨王國寶、王緒為由起兵,使東晉戰火又起。隆安三年(公元399年)秋,道教首領孫思趁機聚眾反晉。他從海上攻上虞(今屬浙江省),殺縣令,襲據會稽,殺內使王凝之,擁軍數萬,會稽、吳郡、吳義、義興、臨海(今浙江臨海東南海濱)、永嘉(今浙江溫件怖)、東陽(今浙江金華市)、淳安(今浙江淳安西北)等八郡紛紛響應,孫思率大軍,準備進攻建康。劉牢之指揮北府兵前去鎮壓,連敗孫恩軍,孫恩率眾20萬退入海中。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孫恩重新攻打上虞,隨后擊殺謝談。劉牢之率兵進攻孫恩,孫思敗退入海島。隆安五年(公元40年),孫思軍沿海北上到長江口,攻殺駐防滬讀(今上海市)的晉國內史袁山松。然后以兵士 10余萬,船只2000多艘進攻建康。與晉廷所派劉牢之決戰于京口,孫恩大敗,損失慘重,再次退人海島。元興元年(公元402年),孫恩舉軍攻臨海,失敗后投海自殺。“軍人潰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én yí zhì xiào
陳遺至孝
chén yí zhì xiào.
陳遺至孝。
mǔ hǎo shí dāng dǐ jiāo fàn, yí zuò jùn zhǔ bù, héng zhuāng yī náng, měi zhǔ shí, zhé zhù shōu jiāo fàn, guī yǐ yí mǔ.
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恒裝一囊,每煮食,輒貯收焦飯,歸以遺母。
hòu zhí sūn ēn lüè jùn, jùn shǒu yuán shān sōng jí rì chū zhēng.
后值孫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
shí yí yǐ jù liǎn de shù dòu jiāo fàn, wèi jí guī jiā, suì xié ér cóng jūn.
時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及歸家,遂攜而從軍。
yǔ sūn ēn zhàn, bài, jūn rén kuì sàn, dùn rù shān zé, wú yǐ wéi liáng, yǒu jī něi ér sǐ zhě.
與孫恩戰,敗,軍人潰散,遁入山澤,無以為糧,有饑餒而死者。
yí dú yǐ jiāo fàn dé huó, shí rén yǐ wéi zhì xiào zhī bào yě.
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至孝之報也。
“軍人潰散”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四旱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