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刃并發”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短刃并發”全詩
紅毛人固請賜一氈地足矣。
帥思一氈所容無幾,許之。
其人置氈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
且拉且登,頃刻氈大畝許,已登百人矣。
短刃并發,出于不意,被掠數里而去。
作者簡介(蒲松齡)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生于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后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紅毛氈翻譯及注釋
翻譯
紅毛國,過去許諾與中國互通貿易。邊防的元帥見他們來的人太多,就不準許他們登岸。紅毛國的人再三請求說:“只要賜給我們一塊毛氈那么大的地方就足夠了。”元帥想,一塊毛氈能容納的人沒有幾個,就答應了。紅毛國的人就把毛氈放到岸上,僅能容納兩個人;他們把毛氈拉扯一下,就能容納四五人;他們一邊拉扯毛氈一邊從船上登陸,頃刻之間,毛氈大到一畝多,已能容納數百人了。這些紅毛國人一齊抽出短刀,由于出其不意,被他們劫掠了好幾里的地方才離去。
注釋
⒈紅毛國:明、清時有些人稱英國、荷蘭國為“紅毛國”。據《明史·和蘭傳》及《清史稿·邦交志》,自明 萬歷中,荷蘭海商始借船艦與中國往來。迄崇幀朝,先后侵擾澎湖、漳州、 臺灣、廣州等地,強求通商,但屢遭中國地方官員驅逐,不許貿易;惟臺灣 一地,荷蘭人以武力據守,始終不去。清順治間,荷蘭要求與清政府建交, 至康熙二年遣使入朝。其后清廷施行侮禁。二十二年,荷蘭以助剿鄭成功父 子功,首請開海禁以通市,清廷許之,乃通貿易。本篇所記,系據作者當時 傳聞,時、地未詳。
⒉固: 堅持。
⒊請: 請求。
⒋無幾: 沒多少。
⒌但:只。
⒍且……且……:一邊……一邊……。
⒎登:登上
⒏刃:刀。
⒐足:足夠。
10、氈大畝許:左右。
11、并:一起。
12、去:離開。
13、眾:人多。
14、許之:允許。
15、容:容納。
16、頃刻:片刻。
17、發:發射。
18、意:思想,意料。
19、掠:掠奪。
20、賜:賜予。
21、許。上文有四個“許”,它們的含義分為兩類:“舊許與中國相貿易”、“不許登岸”、“許之”中的三個“許”,均指“允許”、“答應”;“頃刻氈大畝許”中的“許”,指“左右”、“約”、“光景”,意為頃刻之間那塊氈毯就擴大到一畝地左右。
“短刃并發”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óng máo zhān
紅毛氈
hóng máo guó, jiù xǔ yǔ zhōng guó xiāng mào yì, biān shuài jiàn qí zhòng, bù xǔ dēng àn.
紅毛國,舊許與中國相貿易,邊帥見其眾,不許登岸。
hóng máo rén gù qǐng cì yī zhān dì zú yǐ.
紅毛人固請賜一氈地足矣。
shuài sī yī zhān suǒ róng wú jǐ, xǔ zhī.
帥思一氈所容無幾,許之。
qí rén zhì zhān àn shàng, dàn róng èr rén, lā zhī róng sì wǔ rén.
其人置氈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
qiě lā qiě dēng, qǐng kè zhān dà mǔ xǔ, yǐ dēng bǎi rén yǐ.
且拉且登,頃刻氈大畝許,已登百人矣。
duǎn rèn bìng fā, chū yú bù yì, bèi lüè shù lǐ ér qù.
短刃并發,出于不意,被掠數里而去。
“短刃并發”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