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全詩
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
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與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
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
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于其門。
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材。
“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
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余為徐州。
與可以書遺余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襪材當萃于子矣。
“書尾復寫一詩,其略云:“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
“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筆硯,愿得此絹而已。
“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
世豈有萬尺竹哉?“余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
“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
“因以所畫筼筜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
“筼筜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筼筜谷》其一也。
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
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
“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于陳州。
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
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
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翻譯及注釋
翻譯
竹子剛生時,只是一寸長的嫩芽,可是卻節、葉俱全。從蟬腹、蛇鱗般的小筍,長到挺直的幾丈高的巨竹,從來都是有節有葉的。可是現在的人畫竹時,卻是一節一節的接起來,一葉一葉地堆上去,這樣做哪里還有竹子呢?所以說畫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著筆凝神而視,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畫的竹子了。這時快速地跟著自己的所見去畫,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躍起、鶻鳥降落一樣迅速。這是與可教給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卻明白這樣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應該這樣做,卻不能做到,認識和行動不統一,理解道理和實際操作不能一致,這都是學習不夠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對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練地去做,平時自以為很清楚,但事到臨頭卻忽然不明白了,難道只有畫竹才是如此嗎!子由寫了《墨竹賦》給與可,說:“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講的道理)卻為養生的人所采納;輪扁,是制造車輪的,可是(他的經驗)卻被讀書人所運用。現在,您在畫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為是有道者的認識,難道不是嗎?“子由從來不畫畫,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與可的繪畫理論,還學得了他的繪畫方法。
起初,與可對自己的墨竹畫并不看重。各地拿著絲絹前來求畫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地找上門來。與可很厭煩,把絲絹拋在地上罵道:“我要拿這些絲絹去做襪子!“致使士大夫把這當成話柄相傳。后來,與可自洋州回京師,我去徐州任知州,與可跟我說:“我近來告訴士大夫們說:我們墨竹畫派近在彭城,你們可以去那里求畫。這回襪子材料應當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還寫了一首詩,其中說道:“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我向與可說:“竹子長萬尺,應該用二百五十匹絹,我知道您是懶怠做畫,只是想要得到這些絹而已!“與可無言可對,就說:“我說錯了,世上哪里有萬尺長的竹子呢?“我對這做出了解釋,回答他的詩說:“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道:“蘇公真善辯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絹,我就要買田還鄉養老了。“隨著把他所畫的《筼筜谷偃竹》贈給了我,說:“這竹子只不過數尺,卻有萬尺的氣勢。“筼筜谷在洋州,與可曾經讓我作《洋州三十詠》詩,《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詩說:“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賞,燒筍當晚飯吃,打開信封看到詩,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飯噴了滿桌子。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死于陳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書畫,見到這幅墨竹圖,便停止了晾書,失聲痛哭起來。以前曹操祭奠橋公文中有車過墳前就會腹痛的話,而我也記載下來過去和與可開玩笑的話,可以看出我和與可之間的親密、深厚的情誼。
注釋
①萌:嫩芽。
②蜩(tiáo)腹:蟬的肚皮。蛇蚶:蛇腹下的橫鱗。
③遂:完成。
④庖丁:廚師。《莊子·養生》說:庖丁解牛的技藝高妙,因為他能洞悉牛的骨骼肌理,運刀自如,十九年解了數千只牛,其刀刃還同新磨的一樣,毫無損傷。文惠君聽了庖丁的介紹后,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⑤輪扁(piān),斫(zhuó)輪者也:《莊子·天道》載:桓公在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斫輪,輪扁停下工具,說桓公所讀的書都是古人的糟粕,桓公責問其由。輪扁說:臣斫輪“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卻無法用口傳授給別人。斫:雕斫。
⑥縑素:供書畫用的白色細絹。
⑦墨竹一派:善畫墨竹的人,指蘇軾。
⑧襪材當萃于子矣:謂求畫的細絹當聚集到你處。
⑨鵝溪:在今四川鹽亭縣西北,附近產名絹,稱鵝溪絹,宋人多用以作書畫材料。
⑩籜(tuò)龍:指竹筍。陳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陽。湖州:今浙江吳興,時蘇軾任湖州知州。
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建安七年,曹操軍過浚儀,遣使以太牢祀舊友橋玄。祀文說:“承從容約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經由,不以斗酒只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乎?“蘇軾以此典比喻自己與文與可的情誼篤厚。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結構
通觀整篇結構,極為自然、流暢。從竹的本性寫起,到最后才點出對亡友的思念并以此作結。
前半部分側重于說理,后半部分側重于敘事,全文是以畫竹線索來組織安排材料的。
第一段 闡述文與可的繪畫理論,談自我藝術實踐的體會。
第1層 由竹說起,提出畫竹應當有成竹在胸。
第2層 寫作者自己學習文與可畫論的心得。
第3層 評價蘇轍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領悟文與可的畫論。
第二段 追憶二人在交往過程中與畫竹相關的幾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畫者的絹于地,并言當襪穿,傳為笑話。
第2件 書信往來各自表述藝術創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學觀點。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詩令文夫婦為之噴飯。
第三段 交代寫作此文的緣由,并表明二人關系感情深厚、親密無間。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主旨
作為記人散文主要記述了蘇軾和文與可以論竹為題,酬詩為樂的一段交往,體現了兩人間的真摯情感。以論竹為詩題,寫蘇軾和文與可之間贈詩為樂的往事,表現了文與可平易而不從俗的品德。以曝畫而引起睹物思人,憶舊傷懷之情,表達了作者對亡友的悼念之情。
文章語言樸素自然,敘述往事,娓娓如道家常;抒發感情又都出自肺腑,無矯揉造作之態,而真實動人。在記敘人物語言的時候,僅僅三言兩語,就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十分生動。整篇文章生活氣息濃厚,感情色彩強烈,成功地抒發了悼念之情。
全文以畫竹理論為開篇,文與可有畫竹“成竹在胸““心手相應“的理論,闡明了一條極深刻的藝術創作經驗。“胸有成竹“說,即胸中必須先有鮮活的形象,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造型。“得心應手“說,即必須把藝術表現方法變成熟練的技能技巧,方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形象。“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所欲畫者并非指實物,而是映現于胸中的鮮活形象。這里所說的“視“是凝神結想的意思;這里所說的“見“是指在腦海中映現的意思。“心識其所以然“,是指胸中明白怎樣才能這樣的道理;“不能然“,是指實踐上還做不到這樣。這兩者不統一,就是心和手不能相應。
作者好像文同畫墨竹“振筆直遂“,那樣信手揮寫,沒有絲毫的做作與刻意推敲,而濃烈沉摯的感情由肺腑中奔瀉,真實自然,親切動人。同時,所記述的與文同的“戲笑之言“,卻又經過精心的選擇、剪裁,一是以當初的詼諧笑樂反襯今日追懷、悼念的沉痛與悲哀;一是由此以見出逝者在繪畫藝術上的杰出的成就與創造。因此,文章寫來看似漫不經意,而實際上形散神凝,所有議論、詩文贈答的“戲笑之言“,始終環繞著追懷、悼念、詩人而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這一中心。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賞析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不過是一篇繪畫題記,卻寫出了文同高明的畫論、高超的畫技和高尚的畫品,寫出了作者自己與文同的友誼之深,情感之厚;文章看去好像隨筆揮寫,卻是形散神凝,“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作為一篇繪畫題記,大多要描述畫面的形象,敘說畫家作畫的過程,交代收藏者的得畫經歷,總之,不外以鑒賞、考訂為主要內容。而蘇軾這篇《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卻不是一般的繪畫題記,它實際上是一篇紀念文章,是表現對于一位詩人而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的追懷、悼念,因此就不能不打破一般繪畫題記的常規寫法。作者所要追懷、悼念的不是普通的朋友、親戚,而是一位詩人而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況且這追懷、悼念又是因逝者的一幅《筼筜谷偃竹》的繪畫而引起的,所以最好的追懷、悼念,就莫過于充分指出和肯定逝者在藝術上的杰出的創造和成就。這篇文章一開始也就從介紹文同對于畫竹的藝術見解落筆。
文同主張畫竹之前,必須先對于竹子有深入細致的觀察了解,再經過反復的醞釀、構思,心目當中隱然形成成熟的完整的竹子形象,然后研墨伸紙作畫,手不停揮,一氣呵成,一幅畫竹便創作出來了。這種從生活體驗到藝術創作的過程,也就是形象思維的過程,是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的。
文章劈頭的一段議論,提出十分精彩的畫竹主張。“胸有成竹“的成語,就是從這里來的。但議論又不能發揮過多,否則便離開了追懷、悼念逝者的主題。所以下面緊接著指出:“與可之教予如此。“點明被追懷、悼念的《筼筜谷偃竹》的作者文同。是文同這么告訴蘇軾的。蘇軾也是詩人而兼書畫家,他和文同建立了深厚情誼,不只因為是朋友、親戚,也不只因為彼此的政治傾向一致,還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藝術愛好,他們寫文章贈答,用詩歌唱和,而且在畫竹方面屬于同一流派。文同關于畫竹的主張,實際上也是蘇軾的主張。蘇軾曾在《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詩為謝且遺古銅劍》詩中描寫他在友人家喝酒后作畫的過程,同時還在《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詩中認為寫詩要像追趕逃犯那樣緊急,迅速把眼前景色描繪下來,略有遲緩,景色一消失,就沒法描畫了。這如同畫竹的“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一樣,必須善于捕捉形象,并且及時加以表現。其實繪畫作詩,原理本來相同,都講求形象的氣韻生動,而不追求外在體貌的形似。我們以前講過,蘇軾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中也指出繪畫上注重外形相似,這就等于小孩子一般的見識。如果寫詩也這么要求,那么,這個人就一定不懂得詩。畫竹的鉤勒法,“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就是力求形似,而水墨畫法的主張“胸有成竹“,然后—揮而就,則是力求神似,通過竹子的完整形象表現出竹子的神態來。
蘇軾很謙虛,他說這些藝術見解是文同告訴他的。而且,蘇軾還講述了實際是藝術理論與藝術實踐的關系,并且提到一般的認識論原理上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這是上文“胸有成竹“一段議論的補充與深化,也是一位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各方面都有著極深造詣的藝術家的甘苦之言。蘇軾從自己的方面指出由于“不學“而“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那言外之意,還是在肯定文同的藝術理論的同時,進一步肯定其藝術實踐的“操之“甚“熟“,因而得心應手、揮灑如意。文章總是緊扣著追懷、悼念文同這一主旨。所以下面又引用一段旁人贊揚文同的話來加以印證。“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子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墨竹賦》是蘇轍為文同所畫的墨竹而寫贈文同的一篇賦。賦中以“客“的口吻,舉了兩個古代技藝高超的的事例來說明文同的精于畫墨竹是表觀了他懂得事物發展的普遍法則。在這篇《墨竹賦》中,蘇轍用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來比喻文同,認為文同具有高超的畫竹才能,但畫竹只是作為寄托,他實際是了解、掌握了事物規律的人。蘇軾引用蘇轍這幾句話,是把文同畫竹的得心應手、揮灑如意提到“有道“的高度來認識,而不停留在繪畫技巧本身。不過,蘇軾還指出:“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因為蘇轍不會作畫,所以他只能從一般意義上來評論,而蘇軾自己也是畫家,他除了通過畫竹了解文同是“有道“的人以外,還能掌握文同畫竹的方法。這里,用“并得其法“一句收結了前面關于畫竹的議論。
文章的第一段,高度評價文同的畫竹主張和畫竹實踐。下面由“并得其法“引出文章的第二段,敘寫作者與文同關于畫竹的書信、詩歌往來的故事,進而高度評價文同的畫品、畫德,并且歸到《筼筜谷偃竹》的題目上來。
文章的第二段開始說的幾句是說文同對自己的畫竹,開始并不很看重,人有請求,就答應為之作畫。其后四面八方拿著絹綢請求作畫的人腳踩著腳,越來越多,文同便厭煩了,把絹綢投擲在地,說是用來做襪子,表示極端輕視。文人官僚之間把他這件事當作談話的資料。蘇軾通過求畫人的“足相躡于其門“,寫出文同畫竹的為人們所喜愛和貴重,又通過文同把縑素“投諸地而罵“,寫出文同的不肯自居于畫匠,以畫竹作世俗應酬,沽名釣譽。文同不肯輕易為人畫竹,卻同蘇軾開玩笑,要人們去找蘇軾畫竹。這樣一來,做襪子的材料絹綢就集中到蘇軾那里去了。這當然是開玩笑的話,但由此卻可以看出文同與蘇軾之間關系的親密,而且說明了蘇軾對文同的精于畫墨竹確實是“并得其法“的。蘇軾略舉文同信后附詩的兩句,也完全證實了這一點。鵝溪絹,是鵝溪出產的絹綢。鵝溪在四川鹽亭縣,那里出產的絹綢潔白、均勻、細致,很適宜于作畫。掃取,是揮寫而成的意思。寒梢,指經冬不凋的長長的竹枝。
這兩句詩體現了文同的墨竹畫法:竹子是一揮而就的,即“掃取“,畫在短短的一段絹綢上,卻具有直節云霄之勢,所謂“萬尺長“。文章至此點山《筼筜谷偃竹》這幅繪畫。兩位詩人而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之間,為了二百五十匹絹綢的進行討價還價式的調笑,實際上是彼此心照不宣地談論著畫竹的藝術。“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與“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其精神實質完全一致,都說明了生活與創作的源與流關系,說明了藝術美不同于自然美,說明了詩人畫家在自己的作品里對現實客觀事物所進行的提煉、集中、夸張、渲染。《筼筜谷偃竹》這幅繪畫就是如此,所謂“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
因為提到了筼筜谷,自然需要對這個地方作一交代。但蘇軾不是孤立地進行介紹,而是由此又描述了文同的一件趣事、雅事。文同在洋州喜好種植花木,修建園亭,曾就各處景物逐一題詠,寫了《守居園池雜題》詩共三十首。蘇軾也逐一和了詩,這就是《洋州三十詠》,蘇軾詩集作《和與可洋州園池三十首》,其中第二十四首題為《筼筜谷》,即這里所引的詩,詩中扣著筼筜谷產竹,描寫文同愛山愛竹并喜歡吃竹筍。漢川,即指洋州,因洋州在漢水上游。籜,是筍殼。竹子一名龍孫,所以稱竹筍為籜龍。渭,指陜西的渭水。《史記·貸殖列傳》曾記載“渭川千畝竹“,那里的人因而很富有,相當于“干戶侯“。這里借用“渭濱干畝“,來表示洋州盛產竹子。全詩意思是洋州那么多高高的竹子,像蓬草一樣遍地都是,斧頭逮著竹筍就砍,想來是太守清貧貪饞,把渭水邊上千畝竹林都吃進了肚里。這也是開玩笑的話,所以文同打開信封讀完這首詩,那時他正和妻子在筼筜谷燒竹筍進晚餐,不由得大笑起來,口中的飯噴了一桌子。這一段簡短的描述,十分形象,生動,刻畫了文同豁達、爽朗的思想性格,也表現了蘇軾同他的親密關系,但更重要的還是突出了文同的品德。作知州而“清貧“,以竹筍為食,是寫其廉潔,攜妻子游山,自備晚炊,是寫其曠放,而“渭濱千畝在胸中“,則又照應前面的“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議論,以詼諧的筆調,通過文同的趣人趣事、雅人雅事,寫出他的畫竹理論主張。
文章的第二段寫到《筼筜谷偃竹》的題目。下面第三段則以交代文章的寫作緣由作為全篇的結束。文同于元豐元年(1078)十月被任命為湖州知州,湖州,治所在今浙江吳興縣。文同去湖州上任,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病逝于陳州的宛丘驛。這年七月七日、繼文同任湖州知州的蘇軾晾曬書畫,看到了文同送給他的《筼筜谷偃竹》,感傷故舊不禁痛哭失聲。他放下畫卷,便寫下這篇記念文章。“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曹孟德,即曹操。橋公,指橋玄。曹操年輕時,橋玄對他多有鼓勵幫助,后來他們的情誼日益加深,曾約定無論誰死了,活著的人路過墓地而不用雞酒祭奠,那么車過三步就要鬧肚子疼。這不過是說著玩的話,但顯示了二人關系的不同尋常。蘇軾引用這個典故,來說明他在這篇文章中記述當年與文同的“戲笑之言“,也為的顯示他們之間的“親厚無間“,那么,作者對逝者的追懷之深切、悼念之沉痛也就充分表現出來了。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寫作背景
筼筜谷,在陜西洋縣西北,谷中多竹。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文同,字與可,梓潼(今屬四川)人,蘇軾的表兄兼好友,北宋著名畫家,善畫山水,尤善畫竹,創深墨為面,淡墨為背的竹葉畫法,開后世“湖州竹派”,曾畫《筼筜谷偃竹》贈蘇軾。元豐二年(1079)正月,文與可病逝。七月,蘇軾在湖州曝曬書畫,看到文與可的這幅遺作,寫了這篇題記。
文同,字與可,與蘇軾中表兄弟。蘇軾通過這篇文章,表示對他的追懷、悼念。《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中的筼筜,是竹子的—種,生長在水邊,竹竿粗大,竹節間的距離也長。筼筜谷是盛產筼筜竹的一處山谷,在今陜西洋縣縣城西北五里。洋縣在宋代為洋州治所。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到熙寧十年(1077),文同在洋州作知州,常去筼筜谷觀察竹子,因而畫竹益精。《筼筜谷偃竹》就是這個時候畫的。
“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én yǔ kě huà yún dāng gǔ yǎn zhú jì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
zhú zhī shǐ shēng, yī cùn zhī méng ěr, ér jié yè jù yān.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
zì tiáo fù shé hān yǐ zhì yú jiàn bá shí xún zhě, shēng ér yǒu zhī yě.
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
jīn huà zhě nǎi jié jié ér wèi zhī, yè yè ér lèi zhī, qǐ fù yǒu zhú hū? gù huà zhú bì xiān dé chéng zhú yú xiōng zhōng, zhí bǐ shú shì, nǎi jiàn qí suǒ yù huà zhě, jí qǐ cóng zhī, zhèn bǐ zhí suì, yǐ zhuī qí suǒ jiàn, rú tù qǐ hú luò, shǎo zòng zé shì yǐ.
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yǔ kě zhī jiào yǔ rú cǐ.
與可之教予如此。
yǔ bù néng rán yě, ér xīn shí qí suǒ yǐ rán.
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
fū jì xīn shí qí suǒ yǐ rán, ér bù néng rán zhě, nèi wài bù yī, xīn shǒu bù xiāng yìng, bù xué zhī guò yě.
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
gù fán yǒu jiàn yú zhōng ér cāo zhī bù shú zhě, píng jū zì shì liǎo rán, ér lín shì hū yān sàng zhī, qǐ dú zhú hū? zi yóu wèi mò zhú fù yǐ yí yǔ kě yuē:" páo dīng, jiě niú zhě yě, ér yǎng shēng zhě qǔ zhī lún biǎn, zhuó lún zhě yě, ér dú shū zhě yǔ zhī.
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
jīn fú fū zi zhī tuō yú sī zhú yě, ér yǔ yǐ wéi yǒu dào zhě zé fēi xié?" zi yóu wèi cháng huà yě, gù dé qí yì ér yǐ.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
ruò yǔ zhě, qǐ dú de qí yì, bìng dé qí fǎ.
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
yǔ kě huà zhú, chū bù zì guì zhòng, sì fāng zhī rén chí jiān sù ér qǐng zhě, zú xiāng niè yú qí mén.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于其門。
yǔ kě yàn zhī, tóu zhū dì ér mà yuē:" wú jiāng yǐ wéi wà cái.
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材。
" shì dài fū chuán zhī, yǐ wéi kǒu shí.
“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
jí yǔ kě zì yáng zhōu hái, ér yú wèi xú zhōu.
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余為徐州。
yǔ kě yǐ shū yí yú yuē:" jìn yǔ shì dài fū, wú mò zhú yī pài, jìn zài péng chéng, kě wǎng qiú zhī.
與可以書遺余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wà cái dāng cuì yú zi yǐ.
襪材當萃于子矣。
" shū wěi fù xiě yī shī, qí lüè yún:" nǐ jiāng yī duàn é xī juàn, sǎo qǔ hán shāo wàn chǐ zhǎng.
“書尾復寫一詩,其略云:“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
" yǔ wèi yǔ kě:" zhú zhǎng wàn chǐ, dāng yòng juàn èr bǎi wǔ shí pǐ, zhī gōng juàn yú bǐ yàn, yuàn dé cǐ juàn ér yǐ.
“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筆硯,愿得此絹而已。
" yǔ kě wú yǐ dá, zé yuē:" wú yán wàng yǐ.
“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
shì qǐ yǒu wàn chǐ zhú zāi?" yú yīn ér shí zhī, dá qí shī yuē:" shì jiān yì yǒu qiān xún zhú, yuè luò tíng kōng yǐng xǔ zhǎng.
世豈有萬尺竹哉?“余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
" yǔ kě xiào yuē:" sū zǐ biàn zé biàn yǐ, rán èr bǎi wǔ shí pǐ juàn, wú jiāng mǎi tián ér guī lǎo yān.
“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
" yīn yǐ suǒ huà yún dāng gǔ yǎn zhú yí yǔ yuē:" cǐ zhú shù chǐ ěr, ér yǒu wàn chǐ zhī shì.
“因以所畫筼筜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
" yún dāng gǔ zài yáng zhōu, yǔ kě cháng lìng yǔ zuò yáng zhōu sān shí yǒng, yún dāng gǔ qí yī yě.
“筼筜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筼筜谷》其一也。
yǔ shī yún:" hàn chuān xiū zhú jiàn rú péng, jīn fǔ hé zēng shè tuò lóng.
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
liào dé qīng pín chán tài shǒu, wèi bīn qiān mǔ zài xiōng zhōng.
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
" yǔ kě shì rì yǔ qí qī yóu gǔ zhōng, shāo sǔn wǎn shí, fā hán dé shī, shī xiào pēn fàn mǎn àn.
“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yuán fēng èr nián zhēng yuè èr shí rì, yǔ kě méi yú chén zhōu.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于陳州。
shì suì qī yuè qī rì, yǔ zài hú zhōu pù shū huà, jiàn cǐ zhú, fèi juàn ér kū shī shēng.
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
xī cáo mèng dé jì qiáo gōng wén, yǒu" chē guò"" fù tòng" zhī yǔ.
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
ér yǔ yì zài yǔ kě chóu xī xì xiào zhī yán zhě, yǐ jiàn yǔ kě yú yǔ qīn hòu wú jiàn rú cǐ yě.
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仄韻) 去聲一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