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散如驚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或散如驚烏”全詩
大群幾百雜,小群數十驅。
或聚如斗蟻,或散如驚烏。
或踐麥無根,或嚙樹無膚。
牧卒殊不顧,抱鞭入民墟。
欲酒與之飲,欲食與之餔。
日暮卒醉飽,枕鞭當路隅。
茫茫非其土,誰念有官租。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逢牧》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逢牧》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梅堯臣。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國馬一何多,來牧郊甸初。
大群幾百雜,小群數十驅。
或聚如斗蟻,或散如驚烏。
或踐麥無根,或嚙樹無膚。
牧卒殊不顧,抱鞭入民墟。
欲酒與之飲,欲食與之餔。
日暮卒醉飽,枕鞭當路隅。
茫茫非其土,誰念有官租。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牧人在田野中放牧馬群的情景。詩人觀察到國家的馬匹數量之多,牧人們初次帶著馬群來到郊甸放牧。有的馬群聚集在一起,像斗蟻一般密集,有的馬群散亂如驚飛的烏鴉。有些馬群踐踏著麥田,無視莊稼的生長,有些則啃食著樹木,破壞了樹皮。牧人們并不關心這些,他們帶著鞭子走進村莊。他們渴望飲酒與牧馬同樂,渴望食物滿足自己的需求。日暮時分,他們終于喝醉吃飽,將鞭子枕在路邊。
賞析:
《逢牧》通過描繪牧人放牧馬群的場景,抒發了詩人對現實社會的觀察和思考。詩中的國馬數量之多,展示了國家的富庶和繁榮。但是,牧人們對馬群的管理卻是漫不經心的,他們不顧莊稼和樹木的破壞,只關注自己的需求。詩人將牧人的行為與社會的現實相對照,暗示了社會中一些人對公共利益的忽視和自私自利的行為。
詩人通過對牧人放牧場景的描寫,呈現出一種茫茫然、無序和被遺忘的感覺。詩中提到的牧人枕鞭當路隅,暗示了他們的困境和無奈。最后兩句“茫茫非其土,誰念有官租”,表達了詩人對這些牧人的遺憾和對社會不公的感嘆。詩人借由牧人的形象,對社會現實進行了隱喻,呼喚人們關注社會的公平和共同利益。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牧人放牧場景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和詩人對社會公平正義的關注。詩詞中的意象生動,語言簡練,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發讀者對社會問題的思考。
“或散如驚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éng mù
逢牧
guó mǎ yī hé duō, lái mù jiāo diān chū.
國馬一何多,來牧郊甸初。
dà qún jǐ bǎi zá, xiǎo qún shù shí qū.
大群幾百雜,小群數十驅。
huò jù rú dòu yǐ, huò sàn rú jīng wū.
或聚如斗蟻,或散如驚烏。
huò jiàn mài wú gēn, huò niè shù wú fū.
或踐麥無根,或嚙樹無膚。
mù zú shū bù gù, bào biān rù mín xū.
牧卒殊不顧,抱鞭入民墟。
yù jiǔ yǔ zhī yǐn, yù shí yǔ zhī bù.
欲酒與之飲,欲食與之餔。
rì mù zú zuì bǎo, zhěn biān dāng lù yú.
日暮卒醉飽,枕鞭當路隅。
máng máng fēi qí tǔ, shuí niàn yǒu guān zū.
茫茫非其土,誰念有官租。
“或散如驚烏”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