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邊老翁錯料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江邊老翁錯料事”全詩
失道非關出襄野,揚鞭忽是過胡城。
豺狼塞路人斷絕。
烽火照夜尸縱橫。
天子亦應厭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誅求不改轍,聞道嬖孽能全生。
江邊老翁錯料事,眼暗不見風塵清。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釋悶》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釋悶》
四海十年不解兵,
犬戎也復臨咸京。
失道非關出襄野,
揚鞭忽是過胡城。
豺狼塞路人斷絕,
烽火照夜尸縱橫。
天子亦應厭奔走,
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誅求不改轍,
聞道嬖孽能全生。
江邊老翁錯料事,
眼暗不見風塵清。
詩意:《釋悶》是杜甫寫于唐朝時期的一首詩。詩人以犬戎復臨咸京為背景,抒發了他對戰亂的厭倦,并表達了他對帝王和朝臣們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團結起來,努力實現國家的安定與和平。
賞析:杜甫在這首詩中通過描述戰亂的景象和自己的內心感受,表達了他對戰亂和動蕩時期的痛心和厭倦。他用“犬戎也復臨咸京”來形容戰亂不斷,戰事幾乎遍及全國。他認為失去道義的原因并不在于出兵作戰,而是在于失去了正確的治國理念。他提到自己曾經鞭策過很多次,但最后卻發現這樣的出征只是過河拆橋,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詩中還通過描繪豺狼塞路和烽火照夜的景象,凸顯出人們的痛苦和哀傷。整個國家被戰亂徹底蹂躪,人民的生活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天子和群公們應該有所行動,思考國家的安定與和平。然而,詩人卻擔心這些貪官污吏們只會謀求己身的私利,而不會改變自己的作為。
最后,詩人通過描述江邊的老翁來表達自己對國家前途的擔憂。老翁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他生活在一個局限的環境中,無法了解風塵清朗的世界。杜甫用老翁來象征人們對真相的盲目,寄托了他對于天下的擔憂和憂慮。
總體而言,這首詩展現了杜甫對戰亂時期的憎惡和對國家未來的憂慮。他呼吁帝王和朝臣們醒悟過來,思考治國理念,共同致力于國家的安定與和平。
“江邊老翁錯料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ì mèn
釋悶
sì hǎi shí nián bù jiě bīng, quǎn róng yě fù lín xián jīng.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復臨咸京。
shī dào fēi guān chū xiāng yě,
失道非關出襄野,
yáng biān hū shì guò hú chéng.
揚鞭忽是過胡城。
chái láng sāi lù rén duàn jué.
豺狼塞路人斷絕。
fēng huǒ zhào yè shī zòng héng.
烽火照夜尸縱橫。
tiān zǐ yì yīng yàn bēn zǒu, qún gōng gù hé sī shēng píng.
天子亦應厭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dàn kǒng zhū qiú bù gǎi zhé,
但恐誅求不改轍,
wén dào bì niè néng quán shēng.
聞道嬖孽能全生。
jiāng biān lǎo wēng cuò liào shì, yǎn àn bú jiàn fēng chén qīng.
江邊老翁錯料事,眼暗不見風塵清。
“江邊老翁錯料事”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