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度隴西”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從軍度隴西”全詩
繞陣看狐跡,依山見馬蹄。
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
漫漫愁云起,蒼蒼別路迷。
作者簡介(江總)
江總(519~594)著名南朝陳大臣、文學家。字總持,祖籍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出身高門,幼聰敏,有文才。年十八,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參軍,遷尚書殿中郎。所作詩篇深受梁武帝賞識,官至太常卿。張纘、王筠、劉之遴,乃一時高才學士,皆對江總雅相推重,與之為忘年友。侯景之亂后,避難會稽,流寓嶺南,至陳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書侍郎。陳后主時,官至尚書令,故世稱“江令”。任上“總當權宰,不持政務,但日與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國政日頹,綱紀不立”(《陳書·江總傳》)。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滅陳,江總入隋為上開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蘇揚州)。
雨雪曲翻譯及注釋
翻譯
雨雪紛飛成了邊塞的隔離,跟著軍隊度過了隴西。
繞著營地能看見狐貍留下的蹤跡,在山旁還依稀能看見雪地上馬蹄的印記。
天寒地凍,連彩旗也黯然失色,鼓聲也顯得低沉。
烏云漫漫愁緒綿綿,路途蒼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注釋
①雨雪:此處“雨”應讀為“yù”,動詞,意思是“下”。雨雪:下雪,飛雪。隔:阻隔,隔斷。榆溪:榆林塞。此處代指邊塞。
②從軍:參加軍隊。此處既是詩人自指,也指所有戍卒。隴西:在今甘肅東部。
③漫漫:廣遠無際。愁云:云氣陰霾暗淡。
④蒼蒼:空闊遼遠。別路:離別家鄉之路。迷:迷失。
雨雪曲鑒賞
“雨雪隔榆溪,從軍度隴西。”首聯破題,交代了時間、地點、事件,為下文營造了特定的氛圍。首尾照應,前說下雪隔斷了邊塞,指隔斷了回家的路,后說不要忘了回家的路。隴西一語雙關,一指隴西邊關要塞,可見戍邊之寒遠,隴又有墳墓之意,所以又指戰爭之殘酷。(鮑照《蕪城賦》邊風急兮城上寒,井徑滅兮丘隴殘。)
“繞陣看狐跡,依山見馬蹄。”頷聯承接首聯,進一步寫出了邊塞的荒涼景象。“狐”字,使人聯想到狐死首丘,傳說狐之將死,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對家鄉的思念,與荒涼形成對比突出戍卒的思鄉之情。
“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頸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邊地的寒冷、陰暗、蕭條與士卒壓抑、沉悶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
“漫漫愁云起,蒼蒼別路迷。”尾聯總結全詩,點出了戍卒思鄉這個主題。正因為有了這個主題,則前幾句詩的蕭條之景也找到了落足點。“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內心情緒的傳達。
“從軍度隴西”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ǔ xuě qū
雨雪曲
yǔ xuě gé yú xī, cóng jūn dù lǒng xī.
雨雪隔榆溪,從軍度隴西。
rào zhèn kàn hú jī, yī shān jiàn mǎ tí.
繞陣看狐跡,依山見馬蹄。
tiān hán qí cǎi huài, dì àn gǔ shēng dī.
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
màn màn chóu yún qǐ, cāng cāng bié lù mí.
漫漫愁云起,蒼蒼別路迷。
“從軍度隴西”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八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