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鼓朔風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金鼓朔風悲”全詩
鐵衣山月冷,金鼓朔風悲。
都護征兵日,將軍破虜時。
揚鞭玉關道,回首望旌旗。
分類:
作者簡介(李華)
李華(約715-766),唐代散文家,詩人。字遐叔,趙郡贊皇(今屬河北)人。開元二十三年(735)進士,天寶二年(743)登博學宏辭科,官監察御使、右補闕。安祿山陷長安時,被迫任鳳閣舍人。“安史之亂”平定后,貶為杭州司戶參軍。明年,因風痹去官,后又托病隱居山陽以終,信奉佛法。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病故。作為著名散文家,與蕭穎士齊名,世稱"蕭李"。并與蕭穎士、顏真卿等共倡古義,開韓、柳古文運動之先河。他的文章“大抵以《五經》為泉源”(獨孤及《趙郡李公中集序》),“非夫子之旨不書”。主張“尊經”、“載道”。其傳世名篇有《吊古戰場文》。亦有詩名。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輯有《李遐叔文集》四卷。
《奉使朔方,贈郭都護》李華 翻譯、賞析和詩意
奉使朔方,贈郭都護
絕塞臨光祿,孤營佐貳師。
鐵衣山月冷,金鼓朔風悲。
都護征兵日,將軍破虜時。
揚鞭玉關道,回首望旌旗。
詩詞的中文譯文:
奉命駐守塞疆,贈送給郭都護
在邊境孤軍臨近著皇宮,孤營輔助另一支軍隊。
寒冷的山月照耀著鐵衣,朔風中響起了金鼓的悲鳴。
都護在出征的日子里,將軍在戰勝虜寇的時刻。
驅馬飛奔于玉關的道路,回首仰望旌旗飄揚。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唐代詩人李華所作,描述了一位都護在奉命駐守邊境,贈予給郭都護的場景。
整首詩詞通過自然景物和戰爭場面的描繪,表現了戰士們在艱苦環境中保衛國家的忠誠和奉獻精神。絕塞臨光祿,說明都護所在的地方是邊疆的要地,他們孤軍奮戰,佐助其他軍隊。鐵衣山月冷,金鼓朔風悲的描寫,給人一種邊疆防守的嚴酷環境和緊張氛圍。都護征兵日,將軍破虜時,表達了士兵們戰勝敵寇的勇猛和勝利的時刻。揚鞭玉關道,回首望旌旗,揭示了將士們辭別家鄉、奔向戰場的壯麗場面,也展現了他們對國家的熱愛和忠誠。
整首詩詞簡潔有力,通過對自然景物和戰爭場面的描繪,表現了軍隊在邊疆的艱苦環境下保衛國家的忠誠和奉獻。詩人通過描寫了奔馳上陣、勝利獲得時的情景,表達了對軍人的贊揚和敬佩之情。詩詞展示了邊疆的壯麗景色和戰士們的英勇形象,傳遞了愛國主義情懷和軍人榮譽感。
“金鼓朔風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èng shǐ shuò fāng, zèng guō dū hù
奉使朔方,贈郭都護
jué sāi lín guāng lù, gū yíng zuǒ èr shī.
絕塞臨光祿,孤營佐貳師。
tiě yī shān yuè lěng, jīn gǔ shuò fēng bēi.
鐵衣山月冷,金鼓朔風悲。
dū hù zhēng bīng rì, jiāng jūn pò lǔ shí.
都護征兵日,將軍破虜時。
yáng biān yù guān dào, huí shǒu wàng jīng qí.
揚鞭玉關道,回首望旌旗。
“金鼓朔風悲”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