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觀百余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飛觀百余尺”全詩
遠望周千里,朝夕見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閑。
國仇亮不塞,甘心思喪元。
撫劍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聲發,聆我慷慨言。
分類:
作者簡介(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后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雜詩》曹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雜詩》是魏晉時期詩人曹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飛觀百余尺,
臨牖御欞軒。
遠望周千里,
朝夕見平原。
烈士多悲心,
小人偷自閑。
國仇亮不塞,
甘心思喪元。
撫劍西南望,
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聲發,
聆我慷慨言。
中文譯文:
站在高處,俯視百余尺,
側身朝向窗戶,坐在御欞軒。
遠遠望去,可以看到千里的周圍,
每天都能看到平坦的平原。
烈士們心中多有悲傷之情,
而小人卻自顧閑逸。
國家的仇恨并未消除,
他們愿意思念已經亡故的君主。
撫摸劍柄,向西南方望去,
心中想要前往太山。
琴弦悲急地發聲,
傾聽我慷慨激昂的言辭。
詩意和賞析:
《雜詩》是曹植表達自己憂國憂民之情的一首詩詞。詩中通過描寫自己俯視高處、遠望千里和撫劍西望等場景,表達了他對國家狀況的關切和對國家未能解決國仇的憤怒。他感嘆烈士們心中的悲傷和小人的自私安逸,認為國家的仇恨沒有得到消弭,甘愿思念已逝的君主。
詩中的"飛觀百余尺"和"臨牖御欞軒"表現了詩人的高處俯瞰之態,凸顯他對國家的遠見和洞察力。"遠望周千里,朝夕見平原"揭示了他對國家境況的關注,每天都能親眼目睹平原的景象,對國家的狀況有清晰的認識。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閑"展示了詩人對不同人物的不同態度。烈士們心懷悲傷,而小人們卻只關心自己的安逸和私利,體現了曹植對社會道德淪喪的不滿。
"撫劍西南望,思欲赴太山"表現了詩人的憂國憂民之情以及他赴義之志。他撫摸劍柄,向西南方望去,內心充滿了前往太山(象征忠君報國)的渴望。
"弦急悲聲發,聆我慷慨言"通過琴弦的聲音傳達了詩人的激情和慷慨激昂的言辭,表達了他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自己的決心。
整首詩詞以簡練而有力的語言,表達了曹植對國家命運和社會道德的憂慮和責任感。他通過揭示烈士的悲傷、小人的自私以及自己的憂憤,表達了對國家興衰和社會道德敗壞的擔憂。詩中的景象和情感交融,通過抒發內心的痛苦和決心,展現了詩人對國家和民眾的關懷,同時也透露出他對于道德正義的堅守和對國家命運的渴望。這首詩詞在表達情感的同時,也具有社會批判和思想抒發的作用,體現了魏晉時期文人士人的憂國情懷。
“飛觀百余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shī
雜詩
fēi guān bǎi yú chǐ,
飛觀百余尺,
lín yǒu yù líng xuān.
臨牖御欞軒。
yuǎn wàng zhōu qiān lǐ,
遠望周千里,
zhāo xī jiàn píng yuán.
朝夕見平原。
liè shì duō bēi xīn,
烈士多悲心,
xiǎo rén tōu zì xián.
小人偷自閑。
guó chóu liàng bù sāi,
國仇亮不塞,
gān xīn sī sàng yuán.
甘心思喪元。
fǔ jiàn xī nán wàng,
撫劍西南望,
sī yù fù tài shān.
思欲赴太山。
xián jí bēi shēng fā,
弦急悲聲發,
líng wǒ kāng kǎi yán.
聆我慷慨言。
“飛觀百余尺”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