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艷冶蓮葉鮮”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蓮花艷冶蓮葉鮮”全詩
花好容顏不常好,葉似羅裙怨秋早。
秋風浩蕩吹碧波,綠怨紅愁將奈何。
年年采蓮逞顏色,采得蓮花竟何益。
蓮花雖好卻無情,夫婿有情常作客。
萬里關河歸未得,爭如池上錦鴛鴦,雙去雙來到頭白。
采蓮復采蓮,采蓮還可憐。
愿比蓮花與蓮葉,不論生死根相連。
分類:
作者簡介(于謙)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錢塘縣人。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后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之變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師,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英宗得歸。天順元年因“謀逆”罪被冤殺。謚曰忠肅。有《于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采蓮曲》于謙 翻譯、賞析和詩意
《采蓮曲》是明代于謙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朝采蓮,暮采蓮,蓮花艷冶蓮葉鮮。
花好容顏不常好,葉似羅裙怨秋早。
秋風浩蕩吹碧波,綠怨紅愁將奈何。
年年采蓮逞顏色,采得蓮花竟何益。
蓮花雖好卻無情,夫婿有情常作客。
萬里關河歸未得,爭如池上錦鴛鴦,
雙去雙來到頭白。采蓮復采蓮,
采蓮還可憐。愿比蓮花與蓮葉,
不論生死根相連。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采蓮的場景,以蓮花和蓮葉為象征,表達了作者對人情冷暖的思考和感慨。
詩中的第一句“朝采蓮,暮采蓮,蓮花艷冶蓮葉鮮”描繪了作者一天中不斷采摘蓮花和蓮葉的景象,蓮花艷麗,蓮葉嫩綠,給人以美好的視覺感受。
然而,接下來的幾句“花好容顏不常好,葉似羅裙怨秋早”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花雖然美麗,但容顏不會永恒,蓮葉像是怨恨早秋來臨。
接下來的幾句“秋風浩蕩吹碧波,綠怨紅愁將奈何”通過描繪秋風吹動碧波,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哀愁和憂傷。綠色代表了蓮葉的憂愁,紅色代表了蓮花的憂傷,暗示了人世間的痛苦和無奈。
詩的后半部分,“年年采蓮逞顏色,采得蓮花竟何益。蓮花雖好卻無情,夫婿有情常作客”表達了作者對功利和虛榮的質疑。每年都采摘蓮花,只是為了顯示自己的美麗,但采得的蓮花到頭來又有何用呢?蓮花雖然美好,卻缺乏情感,而丈夫卻常常遠離家園。
最后兩句“萬里關河歸未得,爭如池上錦鴛鴦,雙去雙來到頭白。采蓮復采蓮,采蓮還可憐。愿比蓮花與蓮葉,不論生死根相連”表達了作者對家庭團聚的向往和感傷。作者遠離家鄉,無法回到萬里之外的關河,而與丈夫之間的相聚也像是池上的錦鴛鴦,時隔時合。采蓮的行為成為了對家庭團聚的隱喻,同時也表達了對人生的無常和離別的無奈之情。
整首詩以采蓮為線索,通過對蓮花、蓮葉和夫婿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世事變幻和人情冷暖的感慨。蓮花和蓮葉象征著美好和珍貴,但它們都是無情的,而夫婿則常常離家,使作者對家庭團聚的向往更加強烈。整首詩寫景婉約,情感深沉,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和情感的思考,給人以深思和共鳴。
“蓮花艷冶蓮葉鮮”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ǎi lián qū
采蓮曲
cháo cǎi lián, mù cǎi lián, lián huā yàn yě lián yè xiān.
朝采蓮,暮采蓮,蓮花艷冶蓮葉鮮。
huā hǎo róng yán bù cháng hǎo, yè shì luó qún yuàn qiū zǎo.
花好容顏不常好,葉似羅裙怨秋早。
qiū fēng hào dàng chuī bì bō, lǜ yuàn hóng chóu jiāng nài hé.
秋風浩蕩吹碧波,綠怨紅愁將奈何。
nián nián cǎi lián chěng yán sè, cǎi dé lián huā jìng hé yì.
年年采蓮逞顏色,采得蓮花竟何益。
lián huā suī hǎo què wú qíng, fū xù yǒu qíng cháng zuò kè.
蓮花雖好卻無情,夫婿有情常作客。
wàn lǐ guān hé guī wèi dé, zhēng rú chí shàng jǐn yuān yāng, shuāng qù shuāng lái dào tóu bái.
萬里關河歸未得,爭如池上錦鴛鴦,雙去雙來到頭白。
cǎi lián fù cǎi lián, cǎi lián hái kě lián.
采蓮復采蓮,采蓮還可憐。
yuàn bǐ lián huā yǔ lián yè, bù lùn shēng sǐ gēn xiāng lián.
愿比蓮花與蓮葉,不論生死根相連。
“蓮花艷冶蓮葉鮮”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仄韻) 上聲十六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