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雨怨朝陽”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其雨怨朝陽”出自魏晉阮籍的《詠懷》,
詩句共5個字,詩句拼音為:qí yǔ yuàn zhāo yáng,詩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其雨怨朝陽”全詩
《詠懷》
二妃游江濱,逍遙順風翔。
交甫懷環佩,婉孌有芬芳。
猗靡情歡愛,千載不相忘。
傾城迷下蔡,容好結中腸。
感激生憂思,萱草樹蘭房。
膏沐為誰施,其雨怨朝陽。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離傷!
交甫懷環佩,婉孌有芬芳。
猗靡情歡愛,千載不相忘。
傾城迷下蔡,容好結中腸。
感激生憂思,萱草樹蘭房。
膏沐為誰施,其雨怨朝陽。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離傷!
分類:
作者簡介(阮籍)

阮籍(210~263),三國魏詩人。字嗣宗。陳留(今屬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賢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詠懷》、《大人先生傳》等。
【注釋】:
這首詩的前四句是敘述劉向《列仙傳》中的一個神話故事:“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漢之湄(水邊),逢鄭交甫。”交甫見而悅之,下請其,二女解與交甫。交甫悅受而懷揣之,“趨去數十步,視,空懷無;顧二女,忽然不見。”這里借用此故事來發端起興:敘江妃二女
游于江漢之濱,自由逍遙地順風飄舞,鄭交甫遇到了她們便一見鐘情,請她們解環相贈以為信物,二女答應了他的請求。交甫把環?藏在懷里。那兩位神女都年青美貌(婉孌),渾身飄散著香氣。以下八句則與《列仙傳》記載不合,乃是詩人借題發揮想象,寫雙方別后的纏綿相思,贊揚他
們對愛情的忠貞不渝。“猗靡”,婉曲纏綿之意。“傾城”和“迷下蔡”,皆形容女子的絕世美貌。《漢書. 外戚傳》載李延年歌曰:“絕代有佳人,遺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有“臣東家之子,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地名)。”這四句寫鄭交
甫別后對二妃情致纏綿,衷心相愛,永世不忘;二妃那傾城傾國的美好容貌,已深深地印在交甫心中。“感激”四句則寫二妃對交甫因相思而產生的離愁別恨。“萱草”即諼草,據說見之可以忘記憂傷,故又名忘憂草。“蘭房”,猶言香閨,即婦女居室。“膏沐”,古代婦女用的發油。這
四句是從《詩.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北堂階下)”,“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幾句蛻化而來,描寫的是二妃因感動于交甫的衷心愛慕而產生思念憂傷,不能自己,欲得萱草栽種到蘭房,隨時憑窗望見,借以忘憂。“女為悅己者容”,可現在對鄭交
甫徒有相思而不得見,因而頭發散亂也懶施脂粉,倦于梳理;心中切盼交甫到來,可他偏偏不再來臨,就像亟盼下雨而天空卻偏偏出現太陽一樣,使人怨恨不盡。
詩人在這個神話愛情故事的鍾事增華的描述中,自然寄寓了無限深長的感慨,所以結尾二句突轉發問:怎么當初像金石一般堅固的情誼,會在旦夕之間,便離異斷絕而令人悲傷呢?
阮籍發言玄遠,文多隱避。這首詩的主旨亦復如此,以至千古之下,眾說紛紜,或言是諷剌愛情不專(如沈約),或言是比喻君臣遭際(如何焯)。而元人劉履解說最詳:“初,司馬昭以魏氏托任之重,亦自謂能盡忠于國;至是專權僭竊,欲行篡逆,故嗣宗婉其詞以諷之。言交甫能念二妃
解?于一遇之頃,猶且情愛猗靡,久而不忘。佳人以容好結歡,猶能感激思望,專心靡他,甚而至于憂且怨。如何股肱大臣視同腹心者,一旦更變而有乖背之傷也。君臣朋友皆以義合,故借金石之交為喻。”(《選詩補注》)此說認為“金石交”是比喻曹魏皇帝和世為曹魏重臣的司馬氏,
大致是正確的。所以,這首詩應該說是諷剌司馬氏之作。
全詩通篇皆用比興寄托和反襯對比手法,詩意曲折隱微。本為諷剌現實君臣關系,卻借用遙遠的神話愛情故事,而又加以想像渲染,這已夠“玄遠”了;而結尾二句本是讀者尋繹其寄托的關鍵,但詩人又只通過用典發問微露端倪,并不明言;且詩中多用典故,使意旨愈益隱微迷離。此即所
謂“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詩品》)。以男女情愛喻君臣離合,屈原《離騷》、曹植《七哀》等詩早已有之,但那是正比,而本詩卻是反喻。前十二句全是為反襯結尾二句的,以形成強烈的反差。至于其所以如比隱微曲折,自然是由于時代和處境使然。
(熊篤) ----引自"國學網站"
這首詩的前四句是敘述劉向《列仙傳》中的一個神話故事:“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漢之湄(水邊),逢鄭交甫。”交甫見而悅之,下請其,二女解與交甫。交甫悅受而懷揣之,“趨去數十步,視,空懷無;顧二女,忽然不見。”這里借用此故事來發端起興:敘江妃二女
游于江漢之濱,自由逍遙地順風飄舞,鄭交甫遇到了她們便一見鐘情,請她們解環相贈以為信物,二女答應了他的請求。交甫把環?藏在懷里。那兩位神女都年青美貌(婉孌),渾身飄散著香氣。以下八句則與《列仙傳》記載不合,乃是詩人借題發揮想象,寫雙方別后的纏綿相思,贊揚他
們對愛情的忠貞不渝。“猗靡”,婉曲纏綿之意。“傾城”和“迷下蔡”,皆形容女子的絕世美貌。《漢書. 外戚傳》載李延年歌曰:“絕代有佳人,遺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有“臣東家之子,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地名)。”這四句寫鄭交
甫別后對二妃情致纏綿,衷心相愛,永世不忘;二妃那傾城傾國的美好容貌,已深深地印在交甫心中。“感激”四句則寫二妃對交甫因相思而產生的離愁別恨。“萱草”即諼草,據說見之可以忘記憂傷,故又名忘憂草。“蘭房”,猶言香閨,即婦女居室。“膏沐”,古代婦女用的發油。這
四句是從《詩.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北堂階下)”,“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幾句蛻化而來,描寫的是二妃因感動于交甫的衷心愛慕而產生思念憂傷,不能自己,欲得萱草栽種到蘭房,隨時憑窗望見,借以忘憂。“女為悅己者容”,可現在對鄭交
甫徒有相思而不得見,因而頭發散亂也懶施脂粉,倦于梳理;心中切盼交甫到來,可他偏偏不再來臨,就像亟盼下雨而天空卻偏偏出現太陽一樣,使人怨恨不盡。
詩人在這個神話愛情故事的鍾事增華的描述中,自然寄寓了無限深長的感慨,所以結尾二句突轉發問:怎么當初像金石一般堅固的情誼,會在旦夕之間,便離異斷絕而令人悲傷呢?
阮籍發言玄遠,文多隱避。這首詩的主旨亦復如此,以至千古之下,眾說紛紜,或言是諷剌愛情不專(如沈約),或言是比喻君臣遭際(如何焯)。而元人劉履解說最詳:“初,司馬昭以魏氏托任之重,亦自謂能盡忠于國;至是專權僭竊,欲行篡逆,故嗣宗婉其詞以諷之。言交甫能念二妃
解?于一遇之頃,猶且情愛猗靡,久而不忘。佳人以容好結歡,猶能感激思望,專心靡他,甚而至于憂且怨。如何股肱大臣視同腹心者,一旦更變而有乖背之傷也。君臣朋友皆以義合,故借金石之交為喻。”(《選詩補注》)此說認為“金石交”是比喻曹魏皇帝和世為曹魏重臣的司馬氏,
大致是正確的。所以,這首詩應該說是諷剌司馬氏之作。
全詩通篇皆用比興寄托和反襯對比手法,詩意曲折隱微。本為諷剌現實君臣關系,卻借用遙遠的神話愛情故事,而又加以想像渲染,這已夠“玄遠”了;而結尾二句本是讀者尋繹其寄托的關鍵,但詩人又只通過用典發問微露端倪,并不明言;且詩中多用典故,使意旨愈益隱微迷離。此即所
謂“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詩品》)。以男女情愛喻君臣離合,屈原《離騷》、曹植《七哀》等詩早已有之,但那是正比,而本詩卻是反喻。前十二句全是為反襯結尾二句的,以形成強烈的反差。至于其所以如比隱微曲折,自然是由于時代和處境使然。
(熊篤) ----引自"國學網站"
“其雨怨朝陽”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huái
詠懷
èr fēi yóu jiāng bīn, xiāo yáo shùn fēng xiáng.
二妃游江濱,逍遙順風翔。
jiāo fǔ huái huán pèi, wǎn luán yǒu fēn fāng.
交甫懷環佩,婉孌有芬芳。
yī mí qíng huān ài, qiān zǎi bù xiāng wàng.
猗靡情歡愛,千載不相忘。
qīng chéng mí xià cài, róng hǎo jié zhōng cháng.
傾城迷下蔡,容好結中腸。
gǎn jī shēng yōu sī, xuān cǎo shù lán fáng.
感激生憂思,萱草樹蘭房。
gāo mù wèi shuí shī, qí yǔ yuàn zhāo yáng.
膏沐為誰施,其雨怨朝陽。
rú hé jīn shí jiāo, yī dàn gèng lí shāng!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離傷!
“其雨怨朝陽”平仄韻腳
拼音:qí yǔ yuàn zhāo yáng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仄韻) 上聲二十六寢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仄韻) 上聲二十六寢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其雨怨朝陽”的相關詩句
“其雨怨朝陽”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其雨怨朝陽”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其雨怨朝陽”出自阮籍的 《詠懷》,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