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坐日月自閑暇”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孤坐日月自閑暇”全詩
燕泥半濕昨夜雨,蛛網忽粘何處花。
孤坐日月自閑暇,出門歧路空交加。
漫將白發對芳草,目送去鴻天一涯。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遣興》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遣興》
江上潮來風卷沙,
城頭畢逋烏尾訛。
燕泥半濕昨夜雨,
蛛網忽粘何處花。
孤坐日月自閑暇,
出門歧路空交加。
漫將白發對芳草,
目送去鴻天一涯。
中文譯文:
江上潮水涌來,風卷沙粒,
城頭烏鴉尾巴交纏錯亂。
燕子泥巢半濕,昨夜的雨水,
蛛網突然粘住了哪朵花。
我獨自坐著,日月自顧自地流逝,
走出門口,道路紛亂叉交,空無一人。
我任由白發與芳草相對,
目送飛向天涯的雁兒。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遣興》出自明代詩人劉基之手。整首詩以描述自然景物和表達詩人內心情感為主題,通過描繪江潮、風沙、城頭的烏鴉、燕子的巢泥和蛛網等細節,營造出一種凄涼、孤寂的氛圍。
詩的前兩句"江上潮來風卷沙,城頭畢逋烏尾訛"描繪了江潮洶涌,風沙卷起的景象,以及城頭上烏鴉混亂飛舞的場景。這些自然元素的描述,暗示了作者內心的煩躁和不安。
接下來的兩句"燕泥半濕昨夜雨,蛛網忽粘何處花"通過描寫燕子的巢泥和被雨水打濕的痕跡,以及蛛網突然黏住花朵的場景,表達了一種無常的感覺。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暗喻了人生的無常和不可預測性。
接下來的兩句"孤坐日月自閑暇,出門歧路空交加"表達了作者的孤獨和迷茫。詩人坐在一旁,看著日月的流轉,感到自己的閑散和孤獨。出門后,道路交叉錯綜復雜,沒有明確的方向,給人一種迷失和困惑的感覺。
最后兩句"漫將白發對芳草,目送去鴻天一涯"表達了作者對逝去時光的無奈和對未來的向往。白發與芳草相對,象征歲月的流逝,而目送飛向天涯的雁兒,則暗示著詩人對未知的追求和渴望。
整首詩詞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細膩而凄美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內心的孤獨、迷茫和對未知的向往。它在簡短的文字中,展示了人生的無常和不可控性,給人以思考和共鳴。
“孤坐日月自閑暇”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ǎn xìng
遣興
jiāng shàng cháo lái fēng juǎn shā, chéng tóu bì bū wū wěi é.
江上潮來風卷沙,城頭畢逋烏尾訛。
yàn ní bàn shī zuó yè yǔ, zhū wǎng hū zhān hé chǔ huā.
燕泥半濕昨夜雨,蛛網忽粘何處花。
gū zuò rì yuè zì xián xiá, chū mén qí lù kōng jiāo jiā.
孤坐日月自閑暇,出門歧路空交加。
màn jiāng bái fà duì fāng cǎo, mù sòng qù hóng tiān yī yá.
漫將白發對芳草,目送去鴻天一涯。
“孤坐日月自閑暇”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