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蒼落日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蒼蒼落日詩”全詩
緣溪路轉深,幽興何時已。
分類:
作者簡介(裴迪)

裴迪(716-?),唐代詩人,河東(今山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其一生以詩文見稱,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與大詩人王維、杜甫關系密切。早年與“詩佛”王維過從甚密,晚年居輞川、終南山,兩人來往更為頻繁,故其詩多是與王維的唱和應酬之作。“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諼。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這首號稱“詩中有畫”的詩篇就是閑居輞川時王維答贈裴迪的。受王維的影響,裴迪的詩大多為五絕,描寫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維山水詩相近。
《木蘭柴》裴迪 翻譯、賞析和詩意
《木蘭柴》是一首唐代的詩詞,作者是裴迪。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蒼蒼落日詩,鳥聲亂溪水。
緣溪路轉深,幽興何時已。
詩意: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表達內心感受,傳達了詩人對自然之美以及人生哲理的思考。
賞析:
這首詩詞以樸素自然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觀察和感悟。首句"蒼蒼落日詩"描繪了夕陽的景象,蒼蒼的色調傳達出一種靜謐和莊嚴的感覺。接著,鳥聲混雜在溪水之間,形成一幅生動的畫面。這里的鳥聲和溪水聲相互交織,增添了一種自然的和諧感。整個描寫使讀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寧靜與美麗。
第二句"緣溪路轉深"表達了詩人沿著溪水走過,道路逐漸轉深的情景。這里的"緣溪"意味著沿著溪水而行,詩人的心境也隨之起伏。溪水的轉深不僅指實際的地理變化,更多地是指詩人內心的感受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暗示著詩人在人生的旅程中經歷了一些起伏和轉折。
最后一句"幽興何時已"表達了詩人對幽靜喜悅心情的思考。"幽興"指的是內心的喜悅和寧靜,"何時已"則暗示了時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暫。詩人通過這一句表達了對時光易逝的感嘆,提醒人們要珍惜當下的美好時刻。
整首詩詞以簡潔樸素的語言展現了自然景物和內心情感的交融,表達了對大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它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呈現了一種寧靜、美好和易逝的氛圍,同時也引發人們對時間和生命的思考。這首詩詞給人以深思和啟發,使人們更加珍惜和享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間。
“蒼蒼落日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ù lán chái
木蘭柴
cāng cāng luò rì shī, niǎo shēng luàn xī shuǐ.
蒼蒼落日詩,鳥聲亂溪水。
yuán xī lù zhuǎn shēn, yōu xìng hé shí yǐ.
緣溪路轉深,幽興何時已。
“蒼蒼落日詩”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