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豈我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先生豈我輩”全詩
荷衣自放林壑,亦未棄銀魚。
留得東籬晚節,笑倒龍山禿帽,一醉插茱萸。
天下有大老,攜手盍歸乎。
別頭經,三晝夢,一編書。
向之麟者止矣,且看老溪圖。
歷遍後天既未,依約明朝三五,乾體適當符。
還以奉公壽,不是講鵝湖。
分類: 水調歌頭
作者簡介(劉辰翁)

劉辰翁(1233.2.4—1297.2.12),字會孟,別號須溪。廬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鄉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詩人。 景定三年(1262)登進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活動,為后人留下了可貴的豐厚文化遺產,遺著由子劉將孫編為《須溪先生全集》,《宋史·藝文志》著錄為一百卷,已佚。
《水調歌頭》劉辰翁 翻譯、賞析和詩意
《水調歌頭·先生豈我輩》是宋代劉辰翁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先生豈我輩,
造物乃其徒。
荷衣自放林壑,
亦未棄銀魚。
留得東籬晚節,
笑倒龍山禿帽,
一醉插茱萸。
天下有大老,
攜手盍歸乎。
別頭經,三晝夢,
一編書。
向之麟者止矣,
且看老溪圖。
歷遍後天既未,
依約明朝三五,
乾體適當符。
還以奉公壽,
不是講鵝湖。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對先賢的敬仰和對傳統文化的承繼之情,同時也體現了作者的個人感慨和對人生的思考。
詩的開頭寫道:“先生豈我輩,造物乃其徒。”這里的“先生”指的是前輩、先賢,而“我輩”則指的是作者和同輩。作者自謙地表示,我們這些后輩,怎能與先賢相提并論呢?造物主宇宙萬物,而先賢則是造物主的弟子。
接下來的幾句,“荷衣自放林壑,亦未棄銀魚。”意味著即使是身穿簡樸的荷衣,也不會放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荷衣和銀魚都是象征貧苦的事物,但作者并不因此而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下一句“留得東籬晚節,笑倒龍山禿帽,一醉插茱萸。”表達了作者守得住東籬晚年的風采,并且能夠豪爽地嘲笑那些自命不凡、虛有其表的人。一醉之間,插上茱萸花,也象征著對自己的慶賀和祝福。
在詩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到“天下有大老,攜手盍歸乎。”這句話表達了對先賢的敬仰之情,希望能與他們共同歸隱田園,過上寧靜自在的生活。
最后幾句“別頭經,三晝夢,一編書。向之麟者止矣,且看老溪圖。歷遍後天既未,依約明朝三五,乾體適當符。還以奉公壽,不是講鵝湖。”通過“別頭經”、“三晝夢”、“一編書”等詞句,表達了對時間的流逝和歲月的飛逝的感慨。提到“向之麟者止矣,且看老溪圖”,是指對偉大文人麟德之才的贊嘆,并期待能看到他的作品。最后幾句中,歷遍后天、依約明朝三五,表達了對未來的期許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而“乾體適當符”,則是對自己作品風格的自評和定位。最后一句“還以奉公壽,不是講鵝湖”,則表示自己創作不是為了迎合時尚潮流,而是為了奉獻給公眾和傳承文化。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展示了劉辰翁對先賢的敬仰和對傳統文化的承繼之情。他通過表達自己的個人感慨和對人生的思考,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寧靜自在的田園生活的向往。同時,他也表達了對時間流逝和歲月飛逝的感慨,以及對未來的期許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的決心。整首詩詞既有個人情感的表達,又融入了對社會和時代的思考,展示了作者的才華和智慧。
“先生豈我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uǐ diào gē tóu
水調歌頭
xiān shēng qǐ wǒ bèi, zào wù nǎi qí tú.
先生豈我輩,造物乃其徒。
hé yī zì fàng lín hè, yì wèi qì yín yú.
荷衣自放林壑,亦未棄銀魚。
liú dé dōng lí wǎn jié, xiào dào lóng shān tū mào, yī zuì chā zhū yú.
留得東籬晚節,笑倒龍山禿帽,一醉插茱萸。
tiān xià yǒu dà lǎo, xié shǒu hé guī hū.
天下有大老,攜手盍歸乎。
bié tóu jīng, sān zhòu mèng, yī biān shū.
別頭經,三晝夢,一編書。
xiàng zhī lín zhě zhǐ yǐ, qiě kàn lǎo xī tú.
向之麟者止矣,且看老溪圖。
lì biàn hòu tiān jì wèi, yī yuē míng cháo sān wǔ, gān tǐ shì dàng fú.
歷遍後天既未,依約明朝三五,乾體適當符。
hái yǐ fèng gōng shòu, bú shì jiǎng é hú.
還以奉公壽,不是講鵝湖。
“先生豈我輩”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一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