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寒襲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輕寒襲袂”全詩
一碧湖光三十里,落日水平天遠。
系馬維舟,買魚沽酒,楊柳人家店。
輕寒襲袂,淮南春色猶淺。
幾度暮鼓晨鐘,南來北去,游子心□倦。
芳草萋萋天際綠,悵望故人應轉。
翠袖偎香,錦箏彈月,何處相留戀。
有人獨自,燈花深夜頻翦。
分類:
作者簡介(薩都剌)

薩都剌(約1272—1355)元代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天錫,號直齋。回族(一說蒙古族)。其先世為西域人,出生于雁門(今山西代縣),泰定四年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擢南臺御史,以彈劾權貴,左遷鎮江錄事司達魯花赤,累遷江南行臺侍御史,左遷淮西北道經歷,晚年居杭州。薩都剌善繪畫,精書法,尤善楷書。有虎臥龍跳之才,人稱燕門才子。他的文學創作,以詩歌為主,詩詞內容,以游山玩水、歸隱賦閑、慕仙禮佛、酬酢應答之類為多,思想價值不高。薩都剌還留有《嚴陵釣臺圖》和《梅雀》等畫,現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酹江月 任御史有約不至》薩都剌 翻譯、賞析和詩意
《酹江月 任御史有約不至》是元代詩人薩都剌的作品。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秦淮河在黎明時分出發,掛起十丈長的云帆,天風如箭。湖光一片碧綠,延綿三十里,夕陽水面與天空平齊。停下馬匹,系上船,買些魚和酒,在楊柳叢中的人家店里。微寒侵襲著袖子,淮南的春色還未完全展現。幾次暮鼓和晨鐘聲,南去北來,游子的心情已經疲倦。芳草在天際翠綠蔥蘢,望著遠方,懷念著故人或許已經轉身離去。翠袖依偎著芳香,錦箏彈奏著皎潔的月光,不知何處停留沉迷。有人獨自一人,剪下深夜頻繁綻放的燈花。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秦淮河的美景和詩人的心情。詩人在清晨時分登上船只,沿著秦淮河暢游,感受著天風的迅疾。他描述了湖光的美麗,水面上夕陽的景象,以及楊柳叢中的人家店鋪。詩人感受到微寒的氣息,認為淮南的春天還未完全展現。他多次聆聽著暮鼓和晨鐘聲,思念著故鄉和遠方的親人,但游子的心已經感到疲倦。他眺望著天際的翠綠芳草,懷念著已經離去的故人。在夜晚的月光下,他享受著翠袖的香氣和錦箏的音樂,但他不知道何處停留。最后,詩人描繪了深夜頻繁綻放的燈花,象征著寂寞和孤獨。
整首詩以秦淮河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游子的心情,展現了游子在異鄉的孤獨和思鄉之情。詩人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將美景與內心情感相結合,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首詩詞表達了游子對家鄉和故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在異鄉漂泊中的孤獨和無奈。
“輕寒襲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èi jiāng yuè rèn yù shǐ yǒu yuē bù zhì
酹江月 任御史有約不至
qín huái xiǎo fā, guà yún fān shí zhàng, tiān fēng rú jiàn.
秦淮曉發,掛云帆十丈,天風如箭。
yī bì hú guāng sān shí lǐ, luò rì shuǐ píng tiān yuǎn.
一碧湖光三十里,落日水平天遠。
xì mǎ wéi zhōu, mǎi yú gū jiǔ, yáng liǔ rén jiā diàn.
系馬維舟,買魚沽酒,楊柳人家店。
qīng hán xí mèi, huái nán chūn sè yóu qiǎn.
輕寒襲袂,淮南春色猶淺。
jǐ dù mù gǔ chén zhōng, nán lái běi qù, yóu zǐ xīn juàn.
幾度暮鼓晨鐘,南來北去,游子心□倦。
fāng cǎo qī qī tiān jì lǜ, chàng wàng gù rén yīng zhuǎn.
芳草萋萋天際綠,悵望故人應轉。
cuì xiù wēi xiāng, jǐn zhēng dàn yuè, hé chǔ xiāng liú liàn.
翠袖偎香,錦箏彈月,何處相留戀。
yǒu rén dú zì, dēng huā shēn yè pín jiǎn.
有人獨自,燈花深夜頻翦。
“輕寒襲袂”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八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