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教桃李聽笙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卻教桃李聽笙歌”全詩
為國為民皆絲汝,卻教桃李聽笙歌。
分類:
作者簡介(解縉)

解縉(1369年-1415年),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務。解縉以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屢遭貶黜,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贈朝議大夫,謚文毅。
《桑》解縉 翻譯、賞析和詩意
《桑》是明代詩人解縉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一年兩度伐枝柯,
萬木叢中苦最多。
為國為民皆絲汝,
卻教桃李聽笙歌。
詩意: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桑樹的生長特點,抒發了解縉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桑樹象征著勤勞和奉獻,寓意著為國家和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詩人以桑樹為比喻,表達了自己為國家和人民默默奉獻的心聲,同時也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關切和對美好理想的追求。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和思考。首句“一年兩度伐枝柯”揭示了桑樹的生長特點,桑樹每年需要修剪兩次才能更好地生長,這也暗喻了為國家和人民不斷奉獻的精神。第二句“萬木叢中苦最多”表達了桑樹作為眾多樹木中最辛苦的一種,寓意了為國家和人民付出的艱辛和辛勞。第三句“為國為民皆絲汝”表達了詩人無私為國家和人民奉獻的心志,將自己與桑樹的形象相連,強調了詩人的奉獻精神。最后一句“卻教桃李聽笙歌”則表達了詩人對美好境界的追求,希望桃李(指后代子孫)能夠享受和平繁榮的生活,不再有戰亂和苦難。
整首詩詞通過對桑樹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詩人以桑樹為象征,表達了自己為國家和人民默默奉獻的心聲,同時也寄托了對社會和人類美好未來的希望。這首詩詞簡潔明了,意境深遠,通過對自然界的描寫,折射出了人們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和追求,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卻教桃李聽笙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āng
桑
yī nián liǎng dù fá zhī kē, wàn mù cóng zhōng kǔ zuì duō.
一年兩度伐枝柯,萬木叢中苦最多。
wéi guó wéi mín jiē sī rǔ, què jiào táo lǐ tīng shēng gē.
為國為民皆絲汝,卻教桃李聽笙歌。
“卻教桃李聽笙歌”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