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顧乃無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四顧乃無峰”全詩
但有浮云度,時時一蕩胸。
地沉星盡沒,天躍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龍。
分類:
作者簡介(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漢族,湖南瀏陽人,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年僅三十三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學》、《寥天一閣文》、《莽蒼蒼齋詩》、《遠遺堂集外文》等。
《晨登衡岳祝融峰》譚嗣同 翻譯、賞析和詩意
《晨登衡岳祝融峰》是清代譚嗣同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身高殊不絕,四顧乃無峰。
但有浮云度,時時一蕩胸。
地沉星盡沒,天躍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龍。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清晨登上衡岳祝融峰時的景象和感受。詩中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觀的感慨和對天地間的壯麗景色的贊美。
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身高殊不絕,四顧乃無峰。”通過對衡岳祝融峰的形容,表達了其高聳入云、山勢雄偉的景象。接下來的兩句“但有浮云度,時時一蕩胸。”描繪了浮云飄過的情景,以及作者內心因此而蕩漾起伏的感受。這些描寫使讀者感受到作者在登上祝融峰的過程中的身臨其境的體驗。
接著,詩中寫道“地沉星盡沒,天躍日初熔。”這兩句表達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象,當地平線上的星星逐漸消失,旭日冉冉升起的壯麗場景。這種自然現象的描寫,使讀者感受到時間的推移和自然界的變化。
最后兩句“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龍。”以洞庭湖水為比喻,描繪了秋季的湖面微風拂動,寒意逐漸增加的景象。其中“欲起龍”一句,則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使人聯想到傳說中的龍具有的力量和威嚴。這些描寫使整首詩更具有意境和想象力。
總的來說,譚嗣同的《晨登衡岳祝融峰》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將讀者引入了作者清晨登山的場景中,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壯麗和自然界的變化,展示了作者對自然景觀的敬畏和對生命力的贊美。這首詩詞以自然景觀為基礎,通過詩人的情感和想象力,使讀者產生共鳴,并引發對大自然的思考和審美享受。
“四顧乃無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én dēng héng yuè zhù róng fēng
晨登衡岳祝融峰
shēn gāo shū bù jué, sì gù nǎi wú fēng.
身高殊不絕,四顧乃無峰。
dàn yǒu fú yún dù, shí shí yī dàng xiōng.
但有浮云度,時時一蕩胸。
dì chén xīng jǐn méi, tiān yuè rì chū róng.
地沉星盡沒,天躍日初熔。
bàn sháo dòng tíng shuǐ, qiū hán yù qǐ lóng.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龍。
“四顧乃無峰”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