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獨不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伯牙獨不喧”全詩
眾音何其繁,伯牙獨不喧。
當時高深意,舉世無能分。
鐘期一見知,山水千秋聞。
爾其保靜節,薄俗徒云云。
作者簡介(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示孟郊》孟浩然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示孟郊》
蔓草蔽極野,
蘭芝結孤根。
眾音何其繁,
伯牙獨不喧。
當時高深意,
舉世無能分。
鐘期一見知,
山水千秋聞。
爾其保靜節,
薄俗徒云云。
中文譯文:
野地上長滿了繁茂的野草,
蘭花的根長在孤寂中。
聽那眾多聲音多么繁雜,
唯有伯牙的琴聲不喧囂。
當時的高尚深意,
全世界都無法理解。
只有鐘期先生才能看懂,
歷經千秋的山水景致。
你要堅守內心的寧靜,
不要受俗世之擾。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一種典雅的方式表達了孟浩然對傳統文化的贊美和思考。詩中描述了茂盛的野草和孤寂的蘭花,形象地呈現了音樂中的繁雜和沉靜。通過對伯牙和鐘期的理解和贊美,詩人表達了對藝術的敬重和對真正內涵的追求。最后,詩人以持守節操、遠離俗世的態度來呼喚讀者。這首詩對于孟浩然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審美觀念的體現,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文人士維持自身獨立性的意識。
“伯牙獨不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ì mèng jiāo
示孟郊
màn cǎo bì jí yě, lán zhī jié gū gēn.
蔓草蔽極野,蘭芝結孤根。
zhòng yīn hé qí fán, bó yá dú bù xuān.
眾音何其繁,伯牙獨不喧。
dāng shí gāo shēn yì, jǔ shì wú néng fēn.
當時高深意,舉世無能分。
zhōng qī yī jiàn zhī, shān shuǐ qiān qiū wén.
鐘期一見知,山水千秋聞。
ěr qí bǎo jìng jié, báo sú tú yún yún.
爾其保靜節,薄俗徒云云。
“伯牙獨不喧”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