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察無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人至察無徒”全詩
魚豈離于水,潛淵轉江湖,人豈離于世,適將他有圖。
知一貴知二,通變乃達常,不逆復不億,抑亦先覺良。
吹芋三百人,隱笑齊宣王。
分類:
《雜詩》乾隆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雜詩》是清代乾隆皇帝所寫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水至清無魚,
人至察無徒,
無魚非水德,
無徒勢云孤。
水清澈到了極致,卻沒有魚;
人明察到了極致,卻沒有徒弟;
沒有魚就不是水的美德,
沒有徒弟就像孤獨的云彩。
魚豈離于水,
潛淵轉江湖,
人豈離于世,
適將他有圖。
魚豈會離開水,
潛藏于深淵,轉游于江湖;
人豈能遠離世俗,
適當地擁有自己的目標。
知一貴知二,
通變乃達常,
不逆復不億,
抑亦先覺良。
懂得一件事很重要,懂得兩件事更加珍貴,
通達變化才能達到常態;
不違背也不奢求,這樣才是先覺者的美德。
吹芋三百人,
隱笑齊宣王。
吹笛的人有三百人,
暗中嘲笑齊宣王。
這首詩詞通過對水中無魚、人中無徒的描述,表達了一種對于人們追求真知和真德的思考。水清無魚,說明純凈的水才能孕育出魚類,而人如果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才能獲得真正的徒弟。沒有徒弟的人就像云彩一樣孤獨,不能真正傳承人間的智慧和真理。
接下來的幾句中,詩人通過對魚、人的類比,揭示了人們應當堅持自己的目標,并且適時地與世俗相處。懂得一件事很重要,但懂得兩件事更加珍貴,而通達變化才能達到常態。詩人強調了不違背、不奢求的態度,這樣才能成為先覺者,具備良好的覺悟和認知。
最后兩句中,詩人提到吹笛的人嘲笑齊宣王。這里可以理解為詩人對于那些自以為是、嘲笑他人的人的批判,暗示了一種對于真知和真德的嘲諷。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于真知和真德的思考,強調了追求真理和明智的重要性,以及善待他人與世俗的態度。
“人至察無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shī
雜詩
shuǐ zhì qīng wú yú, rén zhì chá wú tú,
水至清無魚,人至察無徒,
wú yú fēi shuǐ dé, wú tú shì yún gū.
無魚非水德,無徒勢云孤。
yú qǐ lí yú shuǐ, qián yuān zhuǎn jiāng hú,
魚豈離于水,潛淵轉江湖,
rén qǐ lí yú shì, shì jiāng tā yǒu tú.
人豈離于世,適將他有圖。
zhī yī guì zhī èr, tōng biàn nǎi dá cháng,
知一貴知二,通變乃達常,
bù nì fù bù yì, yì yì xiān jué liáng.
不逆復不億,抑亦先覺良。
chuī yù sān bǎi rén, yǐn xiào qí xuān wáng.
吹芋三百人,隱笑齊宣王。
“人至察無徒”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