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聞雷震”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百里聞雷震”全詩
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寬。
驚濤來似雪,一座凜生寒。
作者簡介(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與顏錢塘登障樓望潮作賞析
這是一首詠寫錢江潮的名作,敘寫江潮如雷似雪,有聲有色,十分壯觀。
錢塘潮又稱海寧潮,每當中秋佳節前后,錢塘江就要漲潮,舊歷八月十八日是潮汛的最高潮期。潮頭最高時達三點五米,潮差可達十二米,奔騰澎湃,勢不可當,是宇宙間的壯觀。自古及今,詠寫錢塘潮的詩詞車載斗量,但藝術成就最高的要數這首詩與宋代潘閬的《酒泉子·長憶觀潮》詞,被評家譽之為詠潮“雙璧”。
顏錢塘,即錢塘縣令顏某,生平不詳。障樓,杭州城外一觀潮處。這首詩可以分為觀潮前與觀潮兩部分。前四句寫觀潮前,“百里聞雷震”,先聲奪人。聞見雷聲,全城人馬,不論達官要人,還是百姓居民,“鳴弦暫輟彈”,“府中連騎出”,傾城出動,到“江上待潮觀”。人們排列到江邊,踮起腳尖,伸長脖子,等待著潮水的上漲。觀潮盛況,于此可見。這些是對觀潮壯觀畫面的烘托。詩的后四句直寫觀潮的景況。
但是,詩人仍不寫漲潮,而是寫:“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海)寬。”海闊天空,一望無際,在日光照射下,絢麗燦爛,天是遠的,海是遠的,天是藍的,海是藍的,湛藍的大海融進了湛藍的天空,靜謐開闊,令人心醉神迷!這是又一層烘托。接著詩人向讀者描繪出漲潮的壯觀畫面:“驚濤來似雪!”驚濤駭浪排空而來,如萬馬奔騰,潮水卷起的浪墻似一道突起的雪嶺,鋪天蓋地而來!畫面氣勢宏大,雄奇無比。
結句“一座凜生寒”,是又一次襯托,用滿座觀潮人嚇得膽顫心寒,再次對錢江潮這宇宙的奇觀進行熱烈的贊頌。由于作者在描寫錢江潮時多次運用了烘托的手法,進行反復的渲染,因而獲得了直接描摹所難以獲得的藝術效果。
“百里聞雷震”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ǔ yán qián táng dēng zhàng lóu wàng cháo zuò
與顏錢塘登障樓望潮作
bǎi lǐ wén léi zhèn, míng xián zàn chuò dàn.
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
fǔ zhōng lián qí chū, jiāng shàng dài cháo guān.
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
zhào rì qiū yún jiǒng, fú tiān bó xiè kuān.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寬。
jīng tāo lái sì xuě, yī zuò lǐn shēng hán.
驚濤來似雪,一座凜生寒。
“百里聞雷震”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二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