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逢柏臺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欣逢柏臺友”全詩
石室無人到,繩床見虎眠。
陰崖常抱雪,枯澗為生泉。
出處雖云異,同歡在法筵。
分類:
作者簡介(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陪李侍御訪聰上人禪居(一作陪柏臺友訪聰上人)》孟浩然 翻譯、賞析和詩意
陪李侍御訪聰上人禪居(一作陪柏臺友訪聰上人)
欣逢柏臺友,共謁聰公禪。
石室無人到,繩床見虎眠。
陰崖常抱雪,枯澗為生泉。
出處雖云異,同歡在法筵。
中文譯文:
欣喜地遇到了柏臺的朋友,一起拜訪聰公的禪居。
石室內無人來,只見繩床上有虎在睡眠。
陰崖上常常抱著雪,干涸的澗谷里卻有活泉。
雖然身處異地,但我們在共同的法筵上歡聚一堂。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孟浩然與柏臺以及李侍御一起去參觀聰公的禪居,并表達了他們在禪室中的歡聚之情。石室內沒有其他人,只有一只虎在繩床上睡覺,給人一種幽靜的氛圍。陰崖上常有積雪,枯澗中卻有源源不斷的泉水流出,以表達出禪室的特殊與與眾不同。盡管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但在這個法筵上大家歡聚一堂,共同快樂。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禪室的景物,表達出詩人與友人的相聚之情。石室內靜謐無人,唯有一只虎在繩床上睡眠,給人以安靜祥和的感覺。陰崖上常抱著雪,窄谷中的泉水卻源源不斷地流淌,這種景象與禪室的意境相得益彰。最后,詩人表示盡管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但在這個法筵上卻能歡聚一堂,共同享受禪室帶來的快樂。整首詩以景物描寫為主線,通過這些景物的描繪來表達作者對禪室的熱愛以及與友人的情感交流。整體氛圍幽靜而美好,讀者可以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寧靜和喜悅。
“欣逢柏臺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éi lǐ shì yù fǎng cōng shàng rén chán jū yī zuò péi bǎi tái yǒu fǎng cōng shàng rén
陪李侍御訪聰上人禪居(一作陪柏臺友訪聰上人)
xīn féng bǎi tái yǒu, gòng yè cōng gōng chán.
欣逢柏臺友,共謁聰公禪。
shí shì wú rén dào, shéng chuáng jiàn hǔ mián.
石室無人到,繩床見虎眠。
yīn yá cháng bào xuě, kū jiàn wéi shēng quán.
陰崖常抱雪,枯澗為生泉。
chū chù suī yún yì, tóng huān zài fǎ yán.
出處雖云異,同歡在法筵。
“欣逢柏臺友”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