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馬行疾”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日暮馬行疾”全詩
聽歌知近楚,投館忽如歸。
魯堰田疇廣,章陵氣色微。
明朝拜嘉慶,須著老萊衣。
分類:
作者簡介(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夕次蔡陽館》孟浩然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夕次蔡陽館》是唐代孟浩然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述了詩人在夕陽下駕馬行駛,路過一個荒廢的城市,聽到了一曲楚腔的歌聲,突然有了家的歸屬感。然后詩人經過魯堰田野,見到了遠處微微泛著紅色的章陵,體現出作者對自然景色的敏感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最后詩人表示明天一早將禮拜嘉祥,這是一種祈福的表達,表明他的心向往的地方。
中文譯文:
夕陽西下,駿馬疾行。
荒廢的城市,寥寥無幾居民。
聽到楚腔的歌聲,我知道離楚國已經很近了,
投宿在這座客棧,我仿佛回到了家。
魯堰谷地田疇廣闊,
章陵的氣色微微泛紅。
明天清晨我要去拜嘉祥,
所以要穿上老萊的衣衫。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夕陽西下為背景,通過描繪馬行疾的場景,表達出詩人匆忙的旅途。荒廢的城市和稀少的居民映襯出歲月的變遷和時光的流逝,給人一種蕭瑟凄涼之感。然而,當詩人聽到楚腔的歌聲時,仿佛回到了家,體現了對家的思念和渴望。詩人的心情也隨之轉變,感到一種歸屬感和欣喜之情。
隨后,詩人描繪了魯堰田野的寬廣景象和章陵微紅的景色,展示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敏感和對家鄉的眷戀。最后一句“明朝拜嘉慶,須著老萊衣。”則表達了詩人明天一早將禮拜嘉祥的心愿,顯示了詩人對祈福和美好未來的向往。
整首詩情感真摯、節奏流暢,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和對歸屬感的追求,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眷戀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同時也體現了人們對家園的情感糾結和反思。整體上,這首詩以流暢的語言展示了詩人對家鄉和歸屬感的思考和追求,具有一定的抒情和哲理意味。
“日暮馬行疾”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cì cài yáng guǎn
夕次蔡陽館
rì mù mǎ xíng jí, chéng huāng rén zhù xī.
日暮馬行疾,城荒人住稀。
tīng gē zhī jìn chǔ, tóu guǎn hū rú guī.
聽歌知近楚,投館忽如歸。
lǔ yàn tián chóu guǎng, zhāng líng qì sè wēi.
魯堰田疇廣,章陵氣色微。
míng cháo bài jiā qìng, xū zhe lǎo lái yī.
明朝拜嘉慶,須著老萊衣。
“日暮馬行疾”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四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