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璧無瑕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白璧無瑕玷”全詩
出守聲彌遠,投荒法未寬。
側身聊倚望,攜手莫同歡。
白璧無瑕玷,青松有歲寒。
府中丞相閣,江上使君灘。
興盡回舟去,方知行路難。
分類:
作者簡介(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陪張丞相登荊城樓,因寄薊州張使君及浪泊戍主劉家》孟浩然 翻譯、賞析和詩意
陪張丞相登荊城樓,
因寄薊州張使君及浪泊戍主劉家。
薊門天北畔,銅柱日南端,
出守聲彌遠,投荒法未寬。
側身聊倚望,攜手莫同歡。
白璧無瑕玷,青松有歲寒。
府中丞相閣,江上使君灘。
興盡回舟去,方知行路難。
譯文:
陪伴張丞相登上荊城樓,
并寄給薊州的張使君和浪泊戍主劉家。
薊門在天的北邊,銅柱在日的南端,
外出守衛聲音遙遠,放逐之法未曾寬容。
側身輕輕依靠望遠,牽手時莫相歡。
白玉無瑕疵,青松有歲寒。
府中的丞相樓,江上的使君灘。
興致盡時回舟去,才知道行路困難。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和張丞相一同登上荊城樓,然后寄給薊州的張使君和浪泊戍主劉家的詩。整首詩并不是直接贊美城樓或者景物,而是借登樓之際抒發詩人自己的心情。
詩的開頭,詩人用“陪張丞相登荊城樓”,表達了自己和張丞相登樓的情景。然后提到“因寄薊州張使君及浪泊戍主劉家”,可以看出他寫這首詩的目的是寄給他們的,可能是表達自己與他們的身份和感情。
接下來的幾句,詩人描述了荊城樓和周圍的環境。薊門天北畔,銅柱日南端,給人一種莊嚴、遼闊的感覺。但是在這莊嚴的環境中,出守的官員聲音卻顯得遙遠,放逐之法也未曾寬容。這種對現實的描寫,或許是詩人觸動到了一些內心的困擾和不滿。
然后詩人寫道,“側身聊倚望,攜手莫同歡”,表達了詩人和張丞相在登樓時的情景,也展示了詩人內心的孤寂和寂寞。接下來的兩句“白玉無瑕疵,青松有歲寒”,可以理解為對張丞相和使君的贊美。丞相府中的閣樓和江上的使君灘,都是象征著身份和地位的地方。
最后兩句“興致盡時回舟去,才知道行路困難”,是詩人對結束登樓之行的表達。回舟代表著返回原地的旅程,但是才發現行路難,可以理解為在詩人內心對人情世故和社會現實的思考。
整首詩寫了詩人和張丞相一同登樓的情景,然后表達了一種內心的孤獨和思考,也透露出對現實的某種不滿。同時,詩中還透露了一些對丞相和使君的贊美和敬意。整首詩抒發了詩人自己的情感,也給讀者一種思考和感受的空間。
“白璧無瑕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éi zhāng chéng xiàng dēng jīng chéng lóu, yīn jì jì zhōu zhāng shǐ jūn jí làng pō shù zhǔ liú jiā
陪張丞相登荊城樓,因寄薊州張使君及浪泊戍主劉家
jì mén tiān běi pàn, tóng zhù rì nán duān.
薊門天北畔,銅柱日南端。
chū shǒu shēng mí yuǎn, tóu huāng fǎ wèi kuān.
出守聲彌遠,投荒法未寬。
cè shēn liáo yǐ wàng, xié shǒu mò tóng huān.
側身聊倚望,攜手莫同歡。
bái bì wú xiá diàn, qīng sōng yǒu suì hán.
白璧無瑕玷,青松有歲寒。
fǔ zhōng chéng xiàng gé, jiāng shàng shǐ jūn tān.
府中丞相閣,江上使君灘。
xìng jìn huí zhōu qù, fāng zhī xíng lù nán.
興盡回舟去,方知行路難。
“白璧無瑕玷”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八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