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涕向長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流涕向長安”全詩
上書休討賊,進爵在迎鑾。
相國爭開第,將軍罷筑壇。
空余蘇武節,流涕向長安。
分類:
作者簡介(吳偉業)

吳偉業(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蘇昆山,祖父始遷江蘇太倉,漢族,江蘇太倉人,崇禎進士。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者。長于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后自成新吟,后人稱之為“梅村體”。
《讀史雜感》吳偉業 翻譯、賞析和詩意
《讀史雜感》是清代吳偉業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讀史雜感》
北寺讒成獄,
西園賄拜官。
上書休討賊,
進爵在迎鑾。
相國爭開第,
將軍罷筑壇。
空余蘇武節,
流涕向長安。
中文譯文:
北寺中的誹謗成為監獄,
西園中的賄賂謁見官員。
上書請求休戰以免賊寇侵犯,
晉升爵位卻在迎接皇帝巡游時。
相國爭相開辟私第,
將軍被罷免筑壇祭祀。
我只剩下蘇武般的忠誠節操,
流淚向著長安城進發。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吳偉業對清代社會腐敗現象的觸動和思考。詩中揭示了官場的黑暗和人心的浮躁。北寺和西園分別象征了官場中的陰謀和賄賂,北寺中的誹謗成為了監獄,而西園中的賄賂可以換取官員的謁見。吳偉業通過這些景象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和對貪污腐敗現象的痛心。
詩中提到的"上書休討賊"表明了吳偉業希望通過上書請求停止戰爭,避免百姓遭受戰亂之苦。然而,他發現真正的功績卻在迎接皇帝巡游時晉升爵位,這暗示了當時官員們只關注自己的利益,而忽視了百姓的疾苦。
接下來的兩句"相國爭開第,將軍罷筑壇"揭示了官員之間的爭斗和將軍被罷免的情景。官員們爭相開辟私第,追求地位和財富,而將軍卻失去了筑壇祭祀的權力和地位,這種對功勛的無視令吳偉業感到悲憤。
最后兩句"空余蘇武節,流涕向長安"表達了吳偉業內心的堅守和忠誠。他提到蘇武,蘇武是漢代的一位將軍,被匈奴俘虜后,仍然保持著節操和忠誠。吳偉業把自己比作蘇武,表示自己盡管身處困境和流淚,但依然堅守正義和忠誠的信念,向長安城進發,希望能為社會帶來一絲改變。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官場腐敗和社會不公的揭示,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現象的擔憂和對正義和忠誠的呼喚。它是一首抒發作者情感和呼吁社會改革的詩作。
“流涕向長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ú shǐ zá gǎn
讀史雜感
běi sì chán chéng yù, xī yuán huì bài guān.
北寺讒成獄,西園賄拜官。
shàng shū xiū tǎo zéi, jìn jué zài yíng luán.
上書休討賊,進爵在迎鑾。
xiàng guó zhēng kāi dì, jiāng jūn bà zhù tán.
相國爭開第,將軍罷筑壇。
kòng yú sū wǔ jié, liú tì xiàng cháng ān.
空余蘇武節,流涕向長安。
“流涕向長安”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