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學屈子投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也不學屈子投江”全詩
繞一灘紅蓼,過兩岸青蒲。
漁夫,將我這小小船兒棹將過去。
驚起那幾行鷗鷺。
似這等樂以忘憂,胡必歸歟。
分類: 紫花兒序
作者簡介(王實甫)

王實甫,字德信,元朝雜劇作家,定興(今定興縣)人。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
《紫花兒序》王實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紫花兒序·也不學劉伶荷鍤》是元代作家王實甫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也不學劉伶荷鍤,
也不學屈子投江,
且做個范蠡歸湖。
繞一灘紅蓼,
過兩岸青蒲。
漁夫,將我這小小船兒棹將過去。
驚起那幾行鷗鷺。
似這等樂以忘憂,
胡必歸歟。
詩意:
這首詩詞以游船湖上為背景,表達了詩人不追求名利、不受世俗束縛的心態。詩中通過對比劉伶和屈原的傳世故事,表明自己不愿效仿他們的悲劇命運。相反,詩人希望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象范蠡一樣回歸湖泊。詩人在湖邊觀賞著紅蓼和青蒲,召喚漁夫駕駛小船,劃過湖面,驚起了幾只鷗鷺。詩人認為這種樂趣可以使人忘記憂愁,因此詢問自己是否應該回去。
賞析:
這首詩詞以描繪湖泊景色為主,通過對比傳世故事中的悲劇人物,表達了詩人對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詩人選擇了劉伶和屈原作為對比對象,劉伶是唐代的詩人,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劉伶因為不滿意朝廷的墮落而沉湎于酒色,最終被貶謫至嶺南;屈原因為忠誠于楚國而投江自盡。詩中的范蠡則是春秋時期的吳國大臣,他放棄了權位,選擇回歸湖泊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詩中的紅蓼和青蒲是湖泊常見的植物,通過描繪這些景物,詩人營造了一種寧靜、自然的氛圍。漁夫劃船的動作和驚起的鷗鷺給詩中增添了生動的畫面感。
詩人通過描述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和與自然的親近,表達了對于名利和世俗束縛的抵制態度。他認為這種生活可以帶來快樂,使人忘卻憂愁。然而,詩人在結尾處對自己的選擇進行了反思,以疑問的方式提出“胡必歸歟”,暗示著他對于回歸現實的猶豫和不確定。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由和現實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追求和矛盾。同時,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使詩詞具有了深厚的意境,給人以靜謐、舒適的感受。
“也不學屈子投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ǐ huā ér xù
紫花兒序
yě bù xué liú líng hé chā, yě bù xué qū zǐ tóu jiāng,
也不學劉伶荷鍤,也不學屈子投江,
qiě zuò gè fàn lǐ guī hú.
且做個范蠡歸湖。
rào yī tān hóng liǎo, guò liǎng àn qīng pú.
繞一灘紅蓼,過兩岸青蒲。
yú fū, jiāng wǒ zhè xiǎo xiǎo chuán ér zhào jiāng guò qù.
漁夫,將我這小小船兒棹將過去。
jīng qǐ nà jǐ xíng ōu lù.
驚起那幾行鷗鷺。
shì zhè děng lè yǐ wàng yōu, hú bì guī yú.
似這等樂以忘憂,胡必歸歟。
“也不學屈子投江”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三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