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夕槐煙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向夕槐煙起”全詩
客中無偶坐,關外惜離群。
燭至螢光滅,荷枯雨滴聞。
永懷蕓閣友,寂寞滯揚云。
分類:
作者簡介(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初出關旅亭夜坐,懷王大校書》孟浩然 翻譯、賞析和詩意
《初出關旅亭夜坐,懷王大校書》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描寫了他初次離開關外,晚上在旅亭里獨坐的心情,并懷念與王閣友的交往。
詩中描述了夜晚,夜幕降臨時,槐樹的煙霧開始上升,池塘和宮殿的景色變得暗淡。孤獨的孟浩然坐在旅亭里,沒有他的親友陪伴。他遠離關外那個熟悉的群集,珍惜與朋友的相聚和離別。
詩中描繪了一幅寂靜的景象,當蠟燭燒到極致時,只能看到昏暗的燈光。雨滴打在荷花上發出聲響,寂寞的空間中只能聽到雨滴的聲音。孟浩然在此感嘆他與友人的交往,如青云之上,遠離塵囂,感到孤獨和困頓。
整首詩的意境營造了一種孤獨、凄涼的氛圍。孟浩然初次遠行,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事,內心感到寂寞、思念和無助。詩中多采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描繪夜晚的變化和景色的昏暗,表達了孟浩然內心的無奈和迷茫。同時,詩中流露出對友誼的珍視和懷念,反映了詩人的感情世界和思考。
中文譯文:
初次離開關外夜晚坐在旅亭,
看著夜幕里槐煙繚繞,池館變得昏暗。
客場中無人陪伴,而我珍惜與離群的友人相聚。
當燭光熄滅,只能看到微弱的螢火。
荷花枯萎,雨滴發出聲響。
思念蕓閣的友人,我感到寂寞和困頓。
詩意與賞析:
《初出關旅亭夜坐,懷王大校書》以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作者的孤獨和想念之情。通過描繪景色的變化、自然的聲響和內心的感受,詩人給讀者勾勒出了一幅凄涼的畫面。這首詩旨在通過對比和意象的運用,表達作者對友誼和親人的思念,以及面對陌生環境的困頓和孤獨。同時,詩中所展現的情感和景象也讓人感到一種恬靜和寂寞的美感。
孟浩然以細膩的筆觸和深沉的情感開啟了自己詩歌創作的大門,并成為唐代一位重要的詩人。他在詩中常常描寫自然景物,以及對人世間的情感和思考,展示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情世故的領悟。《初出關旅亭夜坐,懷王大校書》正是他作品中的一例,通過詩歌表達了他對友誼、對家鄉的思念,并用簡潔的語言和明快的節奏,打動了讀者。
“向夕槐煙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ū chū guān lǚ tíng yè zuò, huái wáng dà jiào shū
初出關旅亭夜坐,懷王大校書
xiàng xī huái yān qǐ, cōng lóng chí guǎn xūn.
向夕槐煙起,蔥蘢池館曛。
kè zhōng wú ǒu zuò, guān wài xī lí qún.
客中無偶坐,關外惜離群。
zhú zhì yíng guāng miè, hé kū yǔ dī wén.
燭至螢光滅,荷枯雨滴聞。
yǒng huái yún gé yǒu, jì mò zhì yáng yún.
永懷蕓閣友,寂寞滯揚云。
“向夕槐煙起”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