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旆邊庭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旌旆邊庭去”全詩
漢兵將滅虜,王粲始從軍。
旌旆邊庭去,山川地脈分。
平生一匕首,感激贈夫君。
分類:
作者簡介(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送吳宣從事(一作送蘇六從軍)》孟浩然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吳宣從事(一作送蘇六從軍)》
吳宣從事充軍去,
王粲初次從軍進。
旌旗在陣前邊地,
山川地脈已分離。
平生一把匕首刀,
心懷感激贈給夫君。
譯文:
送吳宣從事(又作蘇六從軍)
吳宣從事被派去參軍,
王粲第一次奉命投入軍隊。
軍旗在前方陣地上飄動,
山川和國家的紋脈分別開來。
我一生只有一把匕首刀,
心中感激之情獻給了這位夫君。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孟浩然寫給吳宣從事(或蘇六從軍)的送別詩。詩人首先表達了吳宣從事才干出眾,但為官之路卻沒有功勛,而王粲雖然是剛剛入伍的新兵,卻有機會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遺憾。接著,詩人描繪了旌旗在前方陣地上高高飄揚的場景,山川的地理邊界與大地紋脈相互分離。最后,詩人表達了對吳宣從事(或蘇六從軍)的感激之情,贈送了一把匕首刀,表示對他的祝福和祈福。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傳達了詩人對別離的情感和對從軍者的崇敬之情。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平實樸素,然而通過詩人對細節的描繪,使人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情和對英勇奉獻的敬佩之情。同時,詩人通過描繪旌旗和山川的景象,生動地揭示了軍隊的威武壯觀和國家疆界的分明。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既展示了詩人的才情,又表達了對從軍者的贊美和激勵。
“旌旆邊庭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wú xuān cóng shì yī zuò sòng sū liù cóng jūn
送吳宣從事(一作送蘇六從軍)
cái yǒu mù zhōng shì, níng wú sāi shàng xūn.
才有幕中士,寧無塞上勛。
hàn bīng jiāng miè lǔ, wáng càn shǐ cóng jūn.
漢兵將滅虜,王粲始從軍。
jīng pèi biān tíng qù, shān chuān dì mài fēn.
旌旆邊庭去,山川地脈分。
píng shēng yī bǐ shǒu, gǎn jī zèng fū jūn.
平生一匕首,感激贈夫君。
“旌旆邊庭去”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