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生滅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浮云生滅性”全詩
浮云生滅性,明月去來心。
閱世真如夢,安禪不廢吟。
留衣分法侶,寫偈別朋簪。
雨蘚侵行跡,風泉想梵音。
一燈寒竹暝,雙樹落花深。
塔閉蟲粘戶,巢空鶴避林。
歷峰山下路,從此罷登臨。
分類:
《挽理上人》林鴻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挽理上人》
朝代:明代
作者:林鴻
挽理上人,只履歸何處,
懷師淚滿襟。
浮云生滅性,明月去來心。
閱世真如夢,安禪不廢吟。
留衣分法侶,寫偈別朋簪。
雨蘚侵行跡,風泉想梵音。
一燈寒竹暝,雙樹落花深。
塔閉蟲粘戶,巢空鶴避林。
歷峰山下路,從此罷登臨。
中文譯文:
挽悼理上人,只能踏哪個歸途,
心中懷念師父,淚水滿滿。
浮云的生成和消逝是自然的規律,明月的來去在我心中。
看透世間的真實如同一場夢境,但我仍然不放棄禪修與吟詠。
把留下的衣物分給法侶,寫下離別的詩句送給朋友。
雨水和青苔蔓延在行走的足跡上,風與泉水讓我想起梵音。
一盞孤燈照亮著寒冷的竹林,雙樹上的花瓣紛紛落下。
寺塔關閉,蟲子粘住了門戶,鳥巢空空,鶴避開了樹林。
歷經峰巒山下的路途,從此放棄攀登高峰。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明代的作品,作者是林鴻。詩中表達了對已故理上人(可能是一位高僧)的哀悼和追思之情。詩人在挽悼中展現了對禪修和詩歌創作的堅持。
詩中運用了豐富的自然意象,如浮云、明月、雨蘚、風泉等,這些意象與人生的無常和禪修的境界相呼應。詩人通過描繪自然景物,表達了對世間萬象的洞察和對人生虛幻性的領悟。他認為閱世即如夢幻一場,但這并不妨礙他堅守禪修和吟詠的道路。
詩中還描寫了理上人的離去和僧侶之間的別離,表達了對師父的深深懷念和對禪修共同體的珍視。詩人將留下的衣物分給法侶,并寫下詩句送給朋友,展現了對師父和朋友的感激和離別的傷感。
最后幾句描寫了寺廟的凄涼景象,寺塔關閉,蟲子粘住了門戶,鳥巢空蕩,鶴也避開了樹林。這些描寫增強了詩中的哀思和凄涼感,同時也象征了詩人對過去時光的告別和對禪修生活的結束。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和禪修生活為背景,表達了對逝去的師父的思念和對禪修生活的堅守。詩人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情感的交融,表達了對世俗紛擾的追求的追思和對內心境界的追求。這首詩既有對禪修的堅守和對師父的敬仰,又有對世間無常和虛幻性的領悟,展現了詩人對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浮云生滅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ǎn lǐ shàng rén
挽理上人
zhǐ lǚ guī hé chǔ, huái shī lèi mǎn jīn.
只履歸何處,懷師淚滿襟。
fú yún shēng miè xìng, míng yuè qù lái xīn.
浮云生滅性,明月去來心。
yuè shì zhēn rú mèng, ān chán bù fèi yín.
閱世真如夢,安禪不廢吟。
liú yī fēn fǎ lǚ, xiě jì bié péng zān.
留衣分法侶,寫偈別朋簪。
yǔ xiǎn qīn xíng jī, fēng quán xiǎng fàn yīn.
雨蘚侵行跡,風泉想梵音。
yī dēng hán zhú míng, shuāng shù luò huā shēn.
一燈寒竹暝,雙樹落花深。
tǎ bì chóng zhān hù, cháo kōng hè bì lín.
塔閉蟲粘戶,巢空鶴避林。
lì fēng shān xià lù, cóng cǐ bà dēng lín.
歷峰山下路,從此罷登臨。
“浮云生滅性”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