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泊岸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孤舟泊岸初”全詩
嶺猿相叫嘯,潭嶂似空虛。
就枕滅明燭,扣舷聞夜漁。
雞鳴問何處,人物是秦馀。
分類:
作者簡介(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宿武陽即事(一作宿武陽川)》孟浩然 翻譯、賞析和詩意
宿武陽即事(一作宿武陽川)
川暗夕陽盡,
孤舟泊岸初。
嶺猿相叫嘯,
潭嶂似空虛。
就枕滅明燭,
扣舷聞夜漁。
雞鳴問何處,
人物是秦馀。
譯文:
黃昏時分,山川逐漸暗淡,夕陽也即將沉落,
孤舟剛剛靠岸。
山上的猿猴相互呼叫,宛如回聲;
湖泊和山巒看起來都是空虛、無人跡。
躺在枕上,滅掉明亮的蠟燭,
船上的聲音表明有人在夜晚捕魚。
雞鳴聲詢問它們在何處,
周圍的人物只剩下秦朝的余韻。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武陽川宿留時的景象和情感體驗。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表達了自己內心孤寂的感受。
詩中以“川暗夕陽盡,孤舟泊岸初”作為開篇,直接刻畫出黃昏時分的景象。暗暗的川水和即將下沉的夕陽,揭示了一種漸漸消失的光明之感,暗示了作者對于時光流逝的感慨。
接下來的兩句“嶺猿相叫嘯,潭嶂似空虛”,以山林的猿猴呼叫為意象,勾勒出山水與自然聲音的交融。潭嶂似乎空蕩蕩的,強調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寂寥之意。
然后,詩人回到自己的住處,描述了夜晚的生活。“就枕滅明燭,扣舷聞夜漁”,詩人躺在枕上,熄滅了蠟燭,只能通過船上夜漁的聲音來感受周圍的世界。這種極富意境的描寫更凸顯了詩人內心的無奈和離群之感。
最后,詩人引入了雞鳴聲,通過雞鳴詢問“何處”,間接凸顯了詩人的迷茫和彷徨。最后一句“人物是秦馀”,則點明了周圍的人們都是秦朝的后余,暗示了孤獨和失落感的來源。
整首詩通過簡潔的語言和細膩的描繪,勾勒出了作者的孤寂和失落情感。引用自然景象和夜晚的聲音作為意象,更加突出了作者內心的孤獨和迷茫。詩中歌詠的山水情景與作者內心感受的交融,表達了一種對流逝時光和生命的深沉思考。
“孤舟泊岸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ù wǔ yáng jí shì yī zuò sù wǔ yáng chuān
宿武陽即事(一作宿武陽川)
chuān àn xī yáng jǐn, gū zhōu pō àn chū.
川暗夕陽盡,孤舟泊岸初。
lǐng yuán xiāng jiào xiào, tán zhàng shì kōng xū.
嶺猿相叫嘯,潭嶂似空虛。
jiù zhěn miè míng zhú, kòu xián wén yè yú.
就枕滅明燭,扣舷聞夜漁。
jī míng wèn hé chǔ, rén wù shì qín yú.
雞鳴問何處,人物是秦馀。
“孤舟泊岸初”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