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刀兵捉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橫刀兵捉雞”全詩
盤髻婦馳馬,橫刀兵捉雞。
山城常罷市,帝里已成畦。
黃屋光輝瓦,紛紛碎入泥。
分類:
作者簡介(吳嘉紀)

吳嘉紀(1618年-1684年),字賓賢,號野人,江蘇東臺人(清代屬于揚州府泰州)。出生鹽民,少時多病,明末諸生,入清不仕,隱居泰州安豐鹽場。工于詩,其詩法孟郊﹑賈島,語言簡樸通俗,內容多反映百姓貧苦,以“鹽場今樂府”詩聞名于世,得周亮工、王士禛賞識,著有《陋軒詩集》,共收入詩歌1265首。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吳嘉紀詩箋校》本。
《泊船觀音門十首》吳嘉紀 翻譯、賞析和詩意
《泊船觀音門十首》是清代吳嘉紀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
泊船觀音門十首
鼓鼙聲颯颯,道路色凄凄。
盤髻婦馳馬,橫刀兵捉雞。
山城常罷市,帝里已成畦。
黃屋光輝瓦,紛紛碎入泥。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形象生動的描寫,展現了清代社會的一些景象和現象。詩中的觀音門是指北京城內的觀音廟,它是當時京城的一個重要地標。詩人通過描寫周圍的景色和現象,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觸動和思考。
詩的開頭,鼓鼙聲颯颯,道路色凄凄,描述了行人來往的道路上的忙碌與凄涼。這里的鼓鼙聲可能指的是行人匆匆而過的腳步聲,道路色凄凄則暗示了社會的困頓和不安。
接下來的兩句,盤髻婦馳馬,橫刀兵捉雞,描繪了女子束發盤髻而騎馬奔馳,士兵手持橫刀追捕雞群的場景。這里的意象可能寓意著社會的動蕩和混亂。
下半部分的兩句,山城常罷市,帝里已成畦,描述了山城常常停市,而帝都已經變成了農田的情景。這里傳達出社會秩序的混亂和變遷的信息,同時也暗示了城市人民的生計艱辛。
最后兩句,黃屋光輝瓦,紛紛碎入泥,描繪了黃色的房屋和光輝的琉璃瓦被摧毀、破碎的景象。這里的黃屋和光輝瓦可能象征著封建社會的繁華和榮耀,而它們的破碎則映照出社會的動蕩和衰敗。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清代社會的動蕩與衰落,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觸動和反思。通過對社會景象的生動描寫,詩人喚起了讀者對社會變遷和人民生活的思考,展示了當時社會的動蕩與困頓。
“橫刀兵捉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ō chuán guān yīn mén shí shǒu
泊船觀音門十首
gǔ pí shēng sà sà, dào lù sè qī qī.
鼓鼙聲颯颯,道路色凄凄。
pán jì fù chí mǎ, héng dāo bīng zhuō jī.
盤髻婦馳馬,橫刀兵捉雞。
shān chéng cháng bà shì, dì lǐ yǐ chéng qí.
山城常罷市,帝里已成畦。
huáng wū guāng huī wǎ, fēn fēn suì rù ní.
黃屋光輝瓦,紛紛碎入泥。
“橫刀兵捉雞”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八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