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亭燈火接重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驛亭燈火接重重”全詩
前魚已去后魚稀,搔白官人舊黑頭。
販夫何曾得偷買,胥徒兩岸爭相待。
人馬銷殘日無算,百計但求鮮味在。
民力誰知夜益窮!驛亭燈火接重重。
山頭食藿杖藜叟,愁看燕吳一燭龍。
分類:
作者簡介(吳嘉紀)

吳嘉紀(1618年-1684年),字賓賢,號野人,江蘇東臺人(清代屬于揚州府泰州)。出生鹽民,少時多病,明末諸生,入清不仕,隱居泰州安豐鹽場。工于詩,其詩法孟郊﹑賈島,語言簡樸通俗,內容多反映百姓貧苦,以“鹽場今樂府”詩聞名于世,得周亮工、王士禛賞識,著有《陋軒詩集》,共收入詩歌1265首。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吳嘉紀詩箋校》本。
《打鰣魚》吳嘉紀 翻譯、賞析和詩意
《打鰣魚》是清代吳嘉紀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打鰣魚,暮不休。
前魚已去后魚稀,
搔白官人舊黑頭。
販夫何曾得偷買,
胥徒兩岸爭相待。
人馬銷殘日無算,
百計但求鮮味在。
民力誰知夜益窮!
驛亭燈火接重重。
山頭食藿杖藜叟,
愁看燕吳一燭龍。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打鰣魚為背景,描繪了清代社會底層人民為了生計艱辛努力的生活狀態,同時抒發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的深切關注和對人民命運的思考。
詩的開頭寫道,“打鰣魚,暮不休。”打鰣魚是一種艱辛的勞動,意味著人們為了謀生不得不在日暮時分仍然不停地努力。接著描述了魚的情況,“前魚已去后魚稀”,前面的魚已經離開,后面的魚也很少,這暗示著漁民們的收獲越來越少。
下一句寫道,“搔白官人舊黑頭”,搔白官人指的是官府,黑頭則表示販夫走卒。這句表達了即使是販夫走卒,也難以偷取官府的利益,說明社會階層的不平等和底層民眾的艱難處境。
接著描繪了兩岸的胥徒爭相等待,這里的胥徒指的是販夫走卒或其他從事類似活動的人們,他們在兩岸等待著有利可圖的機會,這種景象暗示了社會底層人民為了生計而爭相競爭的激烈局面。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人馬銷殘,日落西山,這是在形容時間的流逝和人們奔波勞累的情景。然而,盡管艱辛,人們仍然不計一切去追求鮮味,這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渴望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最后兩句寫道,“民力誰知夜益窮!驛亭燈火接重重。山頭食藿杖藜叟,愁看燕吳一燭龍。”這表達了對底層民眾生活艱辛的深切同情和憂慮之情。民眾的力量漸漸衰弱,夜晚的驛亭燈火不斷接連,說明人們為了生計不得不長時間工作。山頭上的老人只能食用野菜,手持拐杖扶老還行,愁眼之中看到的只有燕吳兩地的微弱的燭光,這象征著人民的困境和社會的不公。
總的來說,《打鰣魚》這首詩詞以打鰣魚為背景,通過描繪底層人民的艱辛生活,表達了作者對社會不公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詩詞中運用了生動的形象描寫,通過漁民打鰣魚的情景和社會底層人民的勞累生活,展示了社會的階層不平等和底層民眾的辛酸境遇。詩中還通過對時間流逝和人們追求美好的描寫,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在困境中仍然保持希望和堅持的精神。最后兩句則以山頭上的老人和微弱的燭光作為象征,呈現了作者對底層民眾困境的憂慮和同情之情。整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情的表達,展示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對人民命運的思考,具有較強的社會意義和感染力。
“驛亭燈火接重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ǎ shí yú
打鰣魚
dǎ shí yú, mù bù xiū.
打鰣魚,暮不休。
qián yú yǐ qù hòu yú xī, sāo bái guān rén jiù hēi tóu.
前魚已去后魚稀,搔白官人舊黑頭。
fàn fū hé zēng dé tōu mǎi, xū tú liǎng àn zhēng xiāng dài.
販夫何曾得偷買,胥徒兩岸爭相待。
rén mǎ xiāo cán rì wú suàn, bǎi jì dàn qiú xiān wèi zài.
人馬銷殘日無算,百計但求鮮味在。
mín lì shéi zhī yè yì qióng! yì tíng dēng huǒ jiē chóng chóng.
民力誰知夜益窮!驛亭燈火接重重。
shān tóu shí huò zhàng lí sǒu, chóu kàn yàn wú yī zhú lóng.
山頭食藿杖藜叟,愁看燕吳一燭龍。
“驛亭燈火接重重”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仄韻) 上聲二腫 (仄韻) 去聲二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