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鋋此日愧漁竿”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長鋋此日愧漁竿”全詩
能緩阿瞞移鼎手,長鋋此日愧漁竿。
分類:
作者簡介(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學家。字方叔,號德隅齋,又號齊南先生、太華逸民。漢族,華州(今陜西華縣)人。6歲而孤,能發奮自學。少以文為蘇軾所知,譽之為有“萬人敵”之才。由此成為“蘇門六君子”之一。中年應舉落第,絕意仕進,定居長社(今河南長葛縣),直至去世。文章喜論古今治亂,辨而中理。
《釣臺》李廌 翻譯、賞析和詩意
《釣臺》是宋代文人李廌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
興王不患無功業,
賊亂常憂在歲寒。
能緩阿瞞移鼎手,
長鋋此日愧漁竿。
這首詩詞表達了李廌對時局的憂慮和自省。下面是對該詩的詩意和賞析:
詩的第一句"興王不患無功業",指的是李廌身為一個有才能的文人,他不擔心自己沒有建樹。"興王"可能指的是李廌自己,也有可能是指國家的興盛。這句話表達了李廌對自己才能的自信和對未來的希望。
接下來的兩句"賊亂常憂在歲寒",表達了李廌對國家動蕩和戰亂的擔憂。"賊亂"指的是戰亂和政治動蕩,"歲寒"則是隱喻,表示困難和逆境。這兩句詩抒發了李廌對國家現狀的不安和對人民疾苦的關注。
接下來的兩句"能緩阿瞞移鼎手,長鋋此日愧漁竿",是對李廌自身的反思。"阿瞞"是指諸葛亮,這句話暗示李廌在才能和成就上自謙謹慎,他認為自己無法與諸葛亮相比。"長鋋"是指楊儀,他是一個漁夫,這句話暗示李廌自己在成就上感到慚愧。整句表達了李廌對自己才能的謙虛和對歷史名人的敬仰。
總的來說,《釣臺》這首詩詞通過表達對國家現狀的憂慮和對自身才能的反思,展現了李廌作為一個文人的情懷和責任感。詩中融入了對歷史名人的敬仰和對人生處境的思考,體現了宋代文人對國家和社會的關注。
“長鋋此日愧漁竿”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iào tái
釣臺
xìng wáng bù huàn wú gōng yè, zéi luàn cháng yōu zài suì hán.
興王不患無功業,賊亂常憂在歲寒。
néng huǎn ā mán yí dǐng shǒu, zhǎng chán cǐ rì kuì yú gān.
能緩阿瞞移鼎手,長鋋此日愧漁竿。
“長鋋此日愧漁竿”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