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過臺山第幾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已過臺山第幾峰”全詩
更窮天姥投南路,已過臺山第幾峰。
從此又隨雙澗月,不妨曾聽五峰鐘。
卻從更好堂前望,滿眼詩材思不供。
分類:
作者簡介(王嵎)
[約公元一一八九年前后在世]字季夷,號貴英,北海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孝宗淳熙末前后在世。寓居吳興,陸游與之厚善。工詩詞,有北海集二卷,《文獻通考》傳于世。
《登更好堂同景思少卿表丈韻》王嵎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登更好堂同景思少卿表丈韻》
朝代:宋代
作者:王嵎
萬里同行一瘦筇,
尋山問水有先容。
更窮天姥投南路,
已過臺山第幾峰。
從此又隨雙澗月,
不妨曾聽五峰鐘。
卻從更好堂前望,
滿眼詩材思不供。
這首詩詞是王嵎的作品,題為《登更好堂同景思少卿表丈韻》。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一路上行走萬里,我手中的竹杖漸漸瘦弱。
我尋找山水之間,有人向我介紹著路途。
我繼續向南走,到達了天姥山,這是一條貧窮的路。
已經經過了臺山,不知是第幾座山峰了。
從此之后,我與雙澗的月亮為伴,
不妨曾經聽過五峰的鐘聲。
但是站在更好堂前眺望,
眼中所見滿是才情,我卻無法提供。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王嵎登上更好堂后的情景和心情。更好堂是一個位置較高的地方,詩人站在那里,眺望遠處的山水景色。詩人一路行走萬里,手中的竹杖已經瘦弱,但他仍然充滿了對自然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尋找山水之間,有人向他介紹著路途,這顯示了他對山水的向往和渴望。詩人窮游到了天姥山,這是一條貧窮的路,但他已經超過了臺山,已經經歷了許多山峰的征程。
接著,詩人描述了自己在更好堂前的景象。他與雙澗的月亮為伴,聽過五峰的鐘聲,這些都是他旅途中的美好經歷和感悟。然而,當他站在更好堂前,眺望遠方,眼中所見的是滿是才情和詩意的景象,卻無法將這些靈感和情感轉化為詩篇,無法提供給讀者。這表達了詩人對自己詩才的自我懷疑和無奈之情。
整首詩詞以行走的旅程為線索,通過描繪山水景色和詩人的心情變化,展示了詩人在旅途中對自然的感悟和對詩歌創作的思考。通過對山水和內心的描繪,詩人表達了一種無法言傳的情感和對詩歌創作的追求。整體上,這首詩詞以簡潔、凝練的語言展現了旅途中的思考和感悟,充滿了哲理和意境,給人以啟發和思考。
“已過臺山第幾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ēng gèng hǎo táng tóng jǐng sī shǎo qīng biǎo zhàng yùn
登更好堂同景思少卿表丈韻
wàn lǐ tóng háng yī shòu qióng, xún shān wèn shuǐ yǒu xiān róng.
萬里同行一瘦筇,尋山問水有先容。
gèng qióng tiān mǔ tóu nán lù, yǐ guò tái shān dì jǐ fēng.
更窮天姥投南路,已過臺山第幾峰。
cóng cǐ yòu suí shuāng jiàn yuè, bù fáng céng tīng wǔ fēng zhōng.
從此又隨雙澗月,不妨曾聽五峰鐘。
què cóng gèng hǎo táng qián wàng, mǎn yǎn shī cái sī bù gōng.
卻從更好堂前望,滿眼詩材思不供。
“已過臺山第幾峰”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