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景揮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駐景揮戈”全詩
歷天又復入西海,六龍所舍安在哉?
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
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于荒淫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
逆道違天,矯誣實多。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作者簡介(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日出行/日出入行翻譯及注釋
翻譯
太陽從東方升起,似從地底而來。
它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穿過天空,沒入西海。
自古以來,從來如此。人不是元氣,怎能與太陽一樣地天長地久呢?
花草不對春風的愛撫表示感謝,落葉也不對秋風的凋殘表示埋怨。
哪里有誰揮鞭驅趕著四時運轉呢?其實萬物的興衰旨由自然。
羲和呀羲和,是誰要你載著太陽落入大海的?
魯陽有什么德行,竟能揮戈駐日?
這些傳說逆道違天,實在是荒謬絕倫!
我將要與天地合而為一,浩然與元氣涅為一體。
注釋
日出入行: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二十八列于《相和歌辭·相和曲》,又在卷一《郊廟歌辭》中有漢之《日出入》古辭。
隈:山的曲處。
元氣:中國古代哲學家常用術語,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被認為是最原始、最本質的因素。
“安得”句:人怎能與日出日落一徉的長久呢?之:指前文所說的日出日落。
四運:即春夏秋冬四時。
汩沒:隱沒。荒淫之波:指大海。荒淫:浩瀚無際貌。
羲和:傳說中為日神駕車的人。
魯陽:《淮南子·冥覽訓》說魯陽公與韓酣戰,時已黃昏,魯援戈一揮,太陽退三舍(一舍三十里)。
大塊:自然天地也。《莊子·齊物論》:“夫大塊喻氣,其名為風。”成玄英疏:“大塊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稱也。”
溟涬:謂元氣也。同科:同類。
日出行/日出入行賞析
漢代樂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詠嘆的是太陽出入無窮,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騎上六龍成仙上天。李白的這首擬作一反其意,認為日出日落、四時變化,都是自然規律的表現,而人是不能違背和超脫自然規律的,只有委順它、適應它,同自然融為一體,這才符合天理人情。這種思想,表現出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光彩。
詩凡三換韻,作者抒情言志也隨著韻腳的變換而逐漸推進、深化。前六句,從太陽的東升西落說起,古代神話講,羲和每日趕了六條龍載上太陽神在天空中從東到西行駛。然而李白卻認為,太陽每天從東升起,“歷天”而西落,這是其本身的規律而不是什么“神”在指揮、操縱。否則,“六龍安在?”意謂:六條龍又停留在什么地方呢?這是反問句式,實際上否認了六龍存在的可能性,當然,羲和驅日也就荒誕不可信了。太陽運行,終古不息,人非元氣,是不能夠與之同升共落的。“徘徊”兩字用得極妙,太陽東升西落,猶如人之徘徊,多么形象生動。在這一段中,詩人一連用了“似”、“安在”、“安得”這些不肯定、不確認的語詞,并且連用了兩個問句,這是有意提出問題,借以引起讀者的深省。詩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闡述而以反詰的方式提問,又使語氣變得更加肯定有力。
中間四句,是說草木的繁榮和凋落,萬物的興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規律的表現,它們自榮自落,榮既不用感謝誰,落也不用怨恨誰,因為根本不存在某個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著四時的變化更迭。這四句詩是全篇的點題之處、核心所在。“草不”、“木不”兩句,連用兩個“不”字,加強了肯定的語氣,顯得果斷而有力。“誰揮鞭策驅四運”這一問,更增強氣勢。這個“誰”字尤其值得思索。對于這一問,作者的回答是:“萬物興歇皆自然。”回答是斷然的,不是神而是自然。此句質樸剛勁,斬釘截鐵,給人以字字千鈞之感。
最后八句中,詩人首先連用了兩個詰問句,對傳說中駕馭太陽的羲和和揮退太陽的大力士魯陽公予以懷疑,投以嘲笑:羲和呵羲和,你怎么會沉埋到浩渺無際的波濤之中去了呢?魯陽公呵魯陽公,你又有什么能耐揮戈叫太陽停下來?這是屈原“天問”式的筆法,這里,李白不僅繼承了屈原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而且比屈原更富于探索的精神。李白不單單是提出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回答問題。既然宇宙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那么硬要違背這種自然規律(“逆道違天”),就必然是不真實的,不可能的,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了(“矯誣實多”)。照李白看來,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順應自然規律,同自然(即“元氣”,亦即“溟涬”)融為一體,混而為一,在精神上包羅和占有(“囊括”)天地宇宙(“大塊”)。人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能夠達到與溟涬“齊生死”的境界了。
西方的文藝理論家在談到積極浪漫主義的時候,常常喜歡用三個“大”來概括其特點:口氣大、力氣大、才氣大。這種特點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李白詩中曾反復出現過關于大鵬、關于天馬、關于長江黃河和名山大嶺的巨大而宏偉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詩作比作交響樂的話,那么這些宏大形象就是這支交響樂中主導的旋律,就是這支交響樂中非常突出的、經常再現的主題樂章。在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終跳躍著一個鮮活的靈魂,這,就是詩人自己的個性。詩人寫大鵬:“燀赫乎宇宙,憑陵乎昆侖,一鼓一舞,煙朦沙昏,五岳為之震蕩,百川為之崩奔”(《大鵬賦》);詩人寫天馬:“嘶青云,振綠發”,“騰昆侖,歷西極”,“口噴紅光汗溝朱”,“曾陪時龍躍天衢”(《天馬歌》)。詩人所寫的山是:“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愿乘泠風去,直出浮云間”(《登太白峰》);詩人所寫的水是:“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瀉入胸懷間”(《贈裴十四》)。李白總愛寫宏偉巨大、不同凡響的自然形象,而在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這樣大的口氣,煥發著這樣大的力氣和才氣,其原因就在這首《日出入行》的最后兩句中──“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這是詩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自我形象。這個能與“溟涬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思想基礎。
李白受老莊影響頗深,也很崇奉道教。一度曾潛心學道,夢想羽化登仙,享受長生之樂。但從這首詩看,他對這種“逆道違天”的思想和行動,是懷疑和否定的。他實際上用自己的詩篇否定了自己的行動。這正反映出詩人的矛盾心理。
這首詩,在表現手法上,把述事、抒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既跳開了空泛的抒情,又規避了抽象的說理,而是情中見理,理中寓情,情理相互生發。詩中頻頻出現神話傳說,洋溢著濃郁而熱烈的浪漫主義色彩,而詩人則在對神話傳說中人事的辯駁、揶揄和否定的抒寫中,把“天道自然”的思想輕輕點出,顯得十分自如、貼切,情和理契合無間。詩篇采用了雜言句式,從二字句到九字句都有,不拘一格,靈活自如。其中又或問或答,波瀾起伏,表達了深刻的哲理,而且那樣具有論辯性和說服力。整首詩讀來輕快、活潑而又不失凝重。
日出行/日出入行創作背景
漢代樂府中有《日出入》篇,它詠嘆的是太陽出入無窮,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騎上六龍成仙上天。李白的這首詩反其意而作。此詩并非憑空說理,而是有感于現實而發。《唐宋詩醇》認為此詩“似為求仙者發”,沈德潛《唐詩別裁》說得更為肯定:“言魯陽揮戈之矯誣,不如委順造化之自然也,總見學仙之謬。”“駐景揮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rì chū xíng rì chū rù xíng
日出行/日出入行
rì chū dōng fāng wēi, shì cóng dì dǐ lái.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lì tiān yòu fù rù xī hǎi, liù lóng suǒ shě ān zài zāi?
歷天又復入西海,六龍所舍安在哉?
qí shǐ yǔ zhōng gǔ bù xī, rén fēi yuán qì, ān dé yǔ zhī jiǔ pái huái?
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
cǎo bù xiè róng yú chūn fēng, mù bù yuàn luò yú qiū tiān.
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
shuí huī biān cè qū sì yùn? wàn wù xìng xiē jiē zì rán.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xī hé! xī hé! rǔ xī gǔ mò yú huāng yín zhī bō?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于荒淫之波?
lǔ yáng hé dé, zhù jǐng huī gē?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
nì dào wéi tiān, jiǎo wū shí duō.
逆道違天,矯誣實多。
wú jiāng náng kuò dà kuài, hào rán yǔ míng xìng tóng kē!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駐景揮戈”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