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有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女子有行”全詩
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淇水滺滺,檜楫松舟。
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竹竿翻譯及注釋
翻譯
釣魚竹竿細又長,曾經垂釣淇水上。難道不把舊地想,路遠無法歸故鄉。
泉源汩汩流左邊,淇水蕩蕩流右邊。姑娘長大要出嫁,父母兄弟離得遠。
淇水蕩蕩流右邊,泉源汩汩流左邊。嫣然一笑皓齒露,身佩美玉賽天仙。
淇水悠悠日夜流,檜木槳兒柏木舟。駕車出游四處逛,以解心里思鄉愁。
注釋
⑴籊(tì)籊:長而尖削貌。
⑵爾思:想念你。爾,你。
⑶致:到。
⑷泉源:一說水名。即百泉,在衛之西北,而東南流入淇水。
⑸行:遠嫁。
⑹瑳(cuō):玉色潔白,這里指露齒巧笑狀。
⑺儺(nuó):通“娜”,婀娜。一說行動有節奏的樣子。
⑻滺(yōu):河水蕩漾之狀。
⑼楫(jí):船槳。檜、松:木名。檜(guì),柏葉松身。
⑽駕言:本意是駕車,這里是操舟。言,語助詞,相當“而”字。
⑾寫(xiè):通“瀉”,宣泄,排解.
竹竿鑒賞
此詩寫一位遠嫁的女子思鄉懷親的感情。全詩四章,內容都是遠嫁女兒腦海中的形象活動。全詩從回憶與推想兩個角度來寫,可分兩大部分,前后各兩章,分別成一層意思。
開頭兩章,是遠嫁姑娘的回憶,都是關于婚前家鄉與親人的事。首章回憶當姑娘家時在淇水釣魚的樂事:“籊籊竹竿,以釣于淇”,和伙伴們一起到淇水釣魚游玩,這是多么愜意的事,不可能忘記。可惜眼下身在異鄉,再也不能回淇水去釣魚了,“豈不爾思,遠莫致之”。次章回憶離別父母兄弟遠嫁時的情形。泉水、淇水,逐漸遠去;父母兄弟,逐漸遠離。離別的場面和離別的情懷,最使人難忘。遠嫁的女兒回憶起這個場景,思念之情不可抑止。第一章、第二章共八句,重點在回憶,強調的是思鄉懷親之情。
第三、四兩章是進一層意思:希企。眼下遠嫁女兒已是人家的媳婦,故鄉親人都見不到。回憶激起的情懷,化作熱情的企望:希望能有一天重歸故鄉。三四兩章,便是想像回鄉時的情景。淇水、泉水依然如故,“淇水在右,泉源在左”,與第二章兩句一樣,只是句子位置變化一下,實際上是用復沓的手法,表示重來舊地的意思。這時候,出嫁女已不再是姑娘家時持竹竿釣魚那樣天真了,而是“巧笑之瑳,佩玉之儺”,一副成熟少婦從容而喜悅的樣子:故鄉,我終于回來了!仿佛為了重新找回少女時代的感覺,這位少婦又到淇水。不過,這次不是釣魚了,而是“檜楫松舟”,乘船游賞。不過,舊地重游,也不能排解遠嫁多時的離愁。三四兩章想像回鄉的場景,正是遠嫁歸不得的少婦幻想的場景。想像得越真切越具體,現實中遠離故鄉不得歸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所以,駕船游賞故鄉的想像,根本不能解決思鄉懷親的愁思。
竹竿創作背景
這是寫一位衛國女子出嫁遠離故鄉而思念家鄉的詩歌。衛國的淇水,是青年男女游樂的地方。悠悠的淇水水波,秀麗的兩岸風光,伴隨著這些青年渡過無憂無慮的青少年時代。因此,每當他們遠離故鄉,回首往事,思親懷鄉的時候,淇水很自然地浮現在腦際。淇水、家鄉、親人、親情,都融化在一起,激起心中感情的波濤。這首詩,正是帶著這種感情的波濤而寫就的。
關于詩的主旨,《毛詩序》說:“《竹竿》,衛女思歸也。”寫的是一位遠嫁的衛國女兒,思念家鄉的情懷。至于作者,魏源在《詩古微》中考證,以為“亦許穆夫人作”。這位許穆夫人是衛公子頑的女兒,嫁在許國。后來許穆夫人的兄長戴公掌權時,衛國被狄人攻陷,衛國滅亡。許穆夫人既不能回衛國吊唁,便寫了《鄘風·載馳》一詩,表達自己的心情。從詩意來看,《衛風·竹竿》并沒有痛心吊唁的沉重,只有思鄉懷歸的憂思,不像亡國之音。魏源說《衛風·竹竿》是許穆夫人所作,并沒有實證,只是一種推測。現代多數學者把《衛風·竹竿》看作一位遠嫁的衛國姑娘思念家鄉的歌聲。
“女子有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ú gān
竹竿
tì tì zhú gān, yǐ diào yú qí.
籊籊竹竿,以釣于淇。
qǐ bù ěr sī? yuǎn mò zhì zhī.
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quán yuán zài zuǒ, qí shuǐ zài yòu.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nǚ zǐ yǒu xíng, yuǎn xiōng dì fù mǔ.
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qí shuǐ zài yòu, quán yuán zài zuǒ.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qiǎo xiào zhī cuō, pèi yù zhī nuó.
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qí shuǐ yōu yōu, guì jí sōng zhōu.
淇水滺滺,檜楫松舟。
jià yán chū yóu, yǐ xiě wǒ yōu.
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女子有行”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平韻) 下平八庚 (仄韻) 上聲二十四迥 (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