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眼底湖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問眼底湖山”全詩
問眼底湖山,新□□□,別是風光。
三臺近臨吳地,映奎*、明處紫微郎。
人道當年豸角,這回收斂秋霜。
笑談。
幕府晝偏長。
何事最為忙。
但寬取一分,一分方便,亦足流芳。
山人敢攀宗袞,為東南、民命秉心香。
更借南陽菊水,殷勤滿注瑤觴。
分類: 木蘭花
《木蘭花慢 壽張可與》張伯淳 翻譯、賞析和詩意
《木蘭花慢 壽張可與》是元代張伯淳所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述了黃花的絢爛盛開,但它的美麗只能持續幾天,隨后就是重陽節的到來。詩人詢問自己眼前的湖山景色,是否是新的一番風光。詩中提到了三臺山靠近吳地,映照著奎星和紫微郎(即北斗星)。回顧過去,詩人覺得往昔的豸角(指古代的官帽)已經收斂了秋霜的痕跡。他輕松地笑談著,然而官府的白天似乎過得很長,忙碌不已。他認為只要寬心一分,一分的輕松就足夠流芳百世。山中的人敢于攀登宗袞(指高山),代表他們心懷民命的高潔。詩人進一步借用南陽的菊水,用殷勤滿飲瑤觴的形象,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和滿足。
中文譯文:
對黃花爛漫,能幾日,又重陽。
問眼底湖山,新□□□,別是風光。
三臺近臨吳地,映奎*、明處紫微郎。
人道當年豸角,這回收斂秋霜。
笑談。幕府晝偏長。
何事最為忙。但寬取一分,一分方便,亦足流芳。
山人敢攀宗袞,為東南、民命秉心香。
更借南陽菊水,殷勤滿注瑤觴。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黃花的短暫綻放為線索,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感慨和思考。黃花象征著短暫的美好,它的盛開只能持續幾天,然后就會逝去。這與生命的短暫和變幻無常有著類似的意象。詩人通過對黃花的描繪,引發了對人生的思考。
詩人詢問自己眼前的湖山景色,是否是新的一番風光,這表達了他對環境變化的好奇和對新事物的渴望。
詩中提到的三臺山靠近吳地,并映照著奎星和紫微郎,這些天文景象增加了詩詞的華麗感和壯麗氣勢。
詩人回顧過去,提到了當年的豸角(官帽),并表示現在已經收斂了秋霜的痕跡。這里可以理解為詩人對過去的功名利祿有所領悟,他認為這些世俗的榮辱已經不再重要,笑談著表達了他對這些事物的超脫和豁達。
詩人提到了幕府晝偏長,這可能暗示了他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時間過得慢的感嘆。
在忙碌的生活中,詩人認為只要寬心一分,即使只有一點點的輕松,也足以流芳百世。這是詩人對生活態度的一種宣示,他主張以寬懷和豁達的心態面對繁忙的生活,將一點點的輕松與自在融入其中,從而留下美好的傳世價值。
詩人進一步提到山人敢于攀登宗袞,代表他們懷揣民命的高潔和追求。宗袞是高山的代稱,這里可以理解為追求高尚的境界和追求真理的人。詩人贊美他們敢于攀登宗袞,為東南(指中國南方)的民命(指民眾的命運和福祉)秉持著純真的心靈和高尚的理想。
最后,詩人借用南陽的菊水和瑤觴的意象,表達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和滿足。南陽是中國的一個地名,菊水代表著美好的流動和生命的歡愉,瑤觴則象征著美酒和宴會。詩人借用這些意象,表達了他對生活的滿足和對美好時光的向往。
總體來說,《木蘭花慢 壽張可與》這首詩詞通過對黃花綻放和生命短暫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思考和對高尚理想的追求。詩人以寬容和豁達的心態面對繁忙的生活,將一點點的輕松與自在融入其中,并贊美那些懷揣高尚理想的人。最后,他通過借用南陽的菊水和瑤觴,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時光的向往。
“問眼底湖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ù lán huā màn shòu zhāng kě yǔ
木蘭花慢 壽張可與
duì huáng huā làn màn, néng jǐ rì, yòu chóng yáng.
對黃花爛漫,能幾日,又重陽。
wèn yǎn dǐ hú shān, xīn, bié shì fēng guāng.
問眼底湖山,新□□□,別是風光。
sān tái jìn lín wú dì, yìng kuí míng chù zǐ wēi láng.
三臺近臨吳地,映奎*、明處紫微郎。
rén dào dāng nián zhì jiǎo, zhè huí shōu liǎn qiū shuāng.
人道當年豸角,這回收斂秋霜。
xiào tán.
笑談。
mù fǔ zhòu piān cháng.
幕府晝偏長。
hé shì zuì wéi máng.
何事最為忙。
dàn kuān qǔ yī fēn, yī fēn fāng biàn, yì zú liú fāng.
但寬取一分,一分方便,亦足流芳。
shān rén gǎn pān zōng gǔn, wèi dōng nán mín mìng bǐng xīn xiāng.
山人敢攀宗袞,為東南、民命秉心香。
gèng jiè nán yáng jú shuǐ, yīn qín mǎn zhù yáo shāng.
更借南陽菊水,殷勤滿注瑤觴。
“問眼底湖山”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