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阜時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俗阜時和”全詩
遠安邇肅,俗阜時和。
化光玉鏡,訟息金科。
方興典禮,永戢干戈。
分類:
作者簡介(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后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后為皇后,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并稱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后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謚號為則天皇后,天寶八載(749年),加謚則天順圣皇后。
《唐明堂樂章·皇帝行》武則天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唐明堂樂章·皇帝行》
朝代:唐代
作者:武則天
仰膺歷數,俯順謳歌。
遠安邇肅,俗阜時和。
化光玉鏡,訟息金科。
方興典禮,永戢干戈。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武則天的作品,描繪了她在唐明堂行走時的壯麗景象,以及她作為皇帝所帶來的治國之道。
首先,詩中表達了武則天對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的情感。她回顧著過去的歷史,回想著自己的輝煌歷程,并仰望著歷史的長河。同時,她也向下俯視人們的贊美和歌頌,展現了她作為皇帝的權威和威嚴。
其次,詩中展現了社會的安寧與和諧。遠近國內國外都得到了安寧的保障,人們和平共處,社會風氣良好。這種安寧和和諧被比作佛家所說的“遠安邇肅”,意味著遠離戰亂,近者恭敬。
詩中還提到了治國的智慧和成就。武則天通過典禮來規范社會秩序,使社會更加穩定,使人們感受到了崇高的道德底蘊。金科是指科舉制度,將金科訟籍作為詩中的隱喻,表示社會的爭議和紛爭已被化解和平息。
最后,詩中呈現了國家發展的美好前景。戰爭被永遠拋棄,繁榮與發展成為國家的主旋律。干戈是戰爭的象征,而戢則意味著放下,告別戰爭,讓國家和人民以和平為基礎,創造美好的未來。
整體而言,這首詩以雄渾壯麗的氣勢描述了武則天作為皇帝的治國理念,并表現了她的自豪感以及對國家繁榮發展的期望。通過使用豐富多彩的意象和隱喻,武則天成功地傳達了她的觀點,以及她對唐代的期望和愿景。
“俗阜時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áng míng táng yuè zhāng huáng dì xíng
唐明堂樂章·皇帝行
yǎng yīng lì shǔ, fǔ shùn ōu gē.
仰膺歷數,俯順謳歌。
yuǎn ān ěr sù, sú fù shí hé.
遠安邇肅,俗阜時和。
huà guāng yù jìng, sòng xī jīn kē.
化光玉鏡,訟息金科。
fāng xìng diǎn lǐ, yǒng jí gān gē.
方興典禮,永戢干戈。
“俗阜時和”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仄韻) 去聲二十一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