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往往號能文”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今人往往號能文”全詩
若見江魚須痛哭,腹中曾有屈原墳。
分類:
作者簡介(李覯)

李覯(1009—1059),字泰伯,號盱江先生,是我國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當北宋中期“積貧積弱”之世,雖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勵、奮發向學、勤于著述,以求康國濟民。他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李覯博學通識,尤長于禮。他不拘泥于漢、唐諸儒的舊說,敢于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為 “一時儒宗”。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為紀念李覯,資溪縣建有泰伯公園,塑有李覯雕像,李覯紀念館正在建設之中。
《論文》李覯 翻譯、賞析和詩意
《論文》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李覯。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今人往往號能文,意熟辭陳未足云。
若見江魚須痛哭,腹中曾有屈原墳。
詩意:
這首詩詞探討了文人的才華和文學成就的問題。詩中提到了當代的人們往往自稱能寫文章,但他們的意境陳舊,用詞陳述平庸,不足以稱得上真正的文學才華。詩人借用屈原的比喻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如果看到江中的魚們都悲痛哭泣,那是因為它們吞食了屈原的墳墓。
賞析:
這首詩詞以犀利而夸張的方式表達了對當代文學狀況的不滿。詩人認為現代人自以為能寫文章,但他們的作品卻缺乏新意和深度,只是重復陳腔濫調。通過引用屈原的形象,詩人暗示了真正的文學才華和情感表達的力量。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的作品充滿激情和悲壯,能夠打動人心。詩人希望當代文人能夠從屈原的作品中汲取靈感,創作出更有深度和內涵的作品。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當代文學的批評,同時融入了對傳統文學的致敬。它提醒人們,單純追求技巧和華麗的辭藻是不夠的,真正的文學才華應該源自內心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思考。通過引用屈原的形象,詩人強調了文學的力量和影響,希望當代文人能夠超越陳舊的表達方式,創作出更具有震撼力和觸動人心的作品。
“今人往往號能文”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ùn wén
論文
jīn rén wǎng wǎng hào néng wén, yì shú cí chén wèi zú yún.
今人往往號能文,意熟辭陳未足云。
ruò jiàn jiāng yú xū tòng kū, fù zhōng céng yǒu qū yuán fén.
若見江魚須痛哭,腹中曾有屈原墳。
“今人往往號能文”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二文 (仄韻) 入聲五物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