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辱誰能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榮辱誰能操”全詩
我身不失我,榮辱誰能操。
蔬肉等一戀,耕學兩不高。
未應泉石癖,可笑州縣勞。
秦人跨四海,不及源中桃。
但看逸名姓,已足賢蕭曹。
分類:
《雜詩三首》羅公升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雜詩三首》
朝代:宋代
作者:羅公升
形驅世鞅縛,妄滅天刑逃。
我身不失我,榮辱誰能操。
蔬肉等一戀,耕學兩不高。
未應泉石癖,可笑州縣勞。
秦人跨四海,不及源中桃。
但看逸名姓,已足賢蕭曹。
中文譯文:
形式束縛了世界,虛妄滅絕了天地的刑罰,我自己的本真并沒有失去,榮辱由誰來掌控。
對于蔬菜和肉食一樣喜歡,農耕和學習兩者都不擅長。
還沒陶醉于泉石的癖好,卻被嘲笑州縣的勞碌。
秦人跨越了四海,卻不及源中的桃樹。
只需看一看逸名和姓氏,已經足夠表達賢良者的聲望。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羅公升的《雜詩三首》中的一首,通過對世界、個人和價值觀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自我存在和真實價值的反思。
詩中第一句“形驅世鞅縛,妄滅天刑逃。”意味著社會的規范和束縛限制了個體的自由,并且人們虛妄的欲望摧毀了天地的公正和平衡。然而,接下來的兩句“我身不失我,榮辱誰能操。”表達了作者對自我本真的堅守,認為個人的真實和尊嚴不應受到外界榮辱的左右。
接下來的兩句“蔬肉等一戀,耕學兩不高。”揭示了作者對物質和知識之間的選擇困境。他無法偏愛蔬菜或肉食,也無法在農耕和學習之間取得高度成就。這種困境表達了作者對于人生選擇的矛盾和無奈。
詩的后半部分“未應泉石癖,可笑州縣勞。秦人跨四海,不及源中桃。”通過對泉石癖好和州縣勞碌的嘲笑,以及秦人跨越四海卻不及源中桃樹的比喻,表達了作者對于功利和名利追求的不屑。他認為真正的價值和聲望并非源于外界的評判和成就,而是內心的洞察和真實。
最后兩句“但看逸名姓,已足賢蕭曹。”強調了對于真正賢良者的贊美,認為他們的聲名和姓氏已經足夠表達其價值和才華。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對個人、社會和人生價值觀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自我本真和真實價值的堅守,以及對功利和名利追求的反思和批判。同時,詩中融入了對自然和人情的描寫,以及對真正賢良者的贊美,展現了作者的審美情趣和人生態度。
“榮辱誰能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shī sān shǒu
雜詩三首
xíng qū shì yāng fù, wàng miè tiān xíng táo.
形驅世鞅縛,妄滅天刑逃。
wǒ shēn bù shī wǒ, róng rǔ shuí néng cāo.
我身不失我,榮辱誰能操。
shū ròu děng yī liàn, gēng xué liǎng bù gāo.
蔬肉等一戀,耕學兩不高。
wèi yīng quán shí pǐ, kě xiào zhōu xiàn láo.
未應泉石癖,可笑州縣勞。
qín rén kuà sì hǎi, bù jí yuán zhōng táo.
秦人跨四海,不及源中桃。
dàn kàn yì míng xìng, yǐ zú xián xiāo cáo.
但看逸名姓,已足賢蕭曹。
“榮辱誰能操”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四豪 (仄韻) 去聲二十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