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有時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行云有時定”全詩
人生非木石,別久寧無思。
愁來步前庭,仰視行云馳。
行云隨長風,飄飄去何之。
行云有時定,游子無還期。
高梁始歸燕,鵜晙已先悲。
有生豈不苦,逝者長如斯。
已矣復何事,商山行采芝。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號陽明,封新建伯,謚文成,人稱王陽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
《山石》王守仁 翻譯、賞析和詩意
《山石》
山石猶有理,山木猶有枝。
人生非木石,別久寧無思。
愁來步前庭,仰視行云馳。
行云隨長風,飄飄去何之。
行云有時定,游子無還期。
高梁始歸燕,鵜晙已先悲。
有生豈不苦,逝者長如斯。
已矣復何事,商山行采芝。
《山石》是明代王守仁所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以山石和行云為象征,表達了對人生離別和流逝的思考與感嘆。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石猶有規律,山木猶有枝條。
人生不同于木石,分別久了就難免思念。
憂愁來到身前的庭院,仰望著飛馳的云彩。
云隨著長風飄蕩,飄飄蕩蕩去向何處?
行云有時會停歇,但游子卻無法預知歸期。
高梁開始回到燕子身邊,而鵜鶘已經先一步感到悲傷。
活著的人豈能不苦,逝去的人經久不息。
已經過去了,還有什么值得做的事情呢?商山行去采摘仙草吧。
詩意:
《山石》這首詩詞通過對山石、行云等自然景物的描繪,寄托了對人生離別和時光流逝的感慨。詩人認為山石有自己的規律,山木有自己的枝條,而人生卻不同于木石,長時間的離別必然會產生思念之情。面對離別和流逝,詩人情緒低沉,他仰望著飛馳的行云,行云隨著長風飄動,不知飄向何方。行云有時停留,但游子卻無法預知何時歸來。高梁開始回到燕子身邊,而鵜鶘卻已經感到悲傷。詩人認為活著的人是苦的,逝去的人則長久如此。最后,詩人對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感到無奈,他問自己還有什么值得做的事情,于是選擇去商山采摘仙草。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人生離別和流逝的深刻思考。詩中運用了山石、行云等自然景物作為象征,通過對它們的描繪和比喻,凸顯了人生中的別離和時光的無情流逝。詩人在面對離別和流逝時情緒低沉,表現出對生命的苦短和無奈之情。他以行云的飄渺不定來象征人生的變幻和無常,而云的歸宿也暗喻了人生的歸宿不定。詩人認為活著的人是苦的,逝去的人則長久如此,這種對人生的痛苦和無奈的思考給人以深刻的觸動。最后,詩人提出了一個自省的問題:已經過去了,還有什么值得做的事情呢?這種對生命的思考引發了人們對于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思考。最后一句以行采芝的行動作為回應,顯示了詩人對于面對離別和流逝后依然積極行動的態度。這種積極向上的態度表達了詩人對于人生的積極態度和對未來的希望。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以及對離別和流逝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感慨和思考,同時展現了積極向上的態度。它讓人們思考生命的短暫和珍貴,以及如何在面對離別和流逝時保持積極的心態。
“行云有時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ān shí
山石
shān shí yóu yǒu lǐ, shān mù yóu yǒu zhī.
山石猶有理,山木猶有枝。
rén shēng fēi mù shí, bié jiǔ níng wú sī.
人生非木石,別久寧無思。
chóu lái bù qián tíng, yǎng shì xíng yún chí.
愁來步前庭,仰視行云馳。
xíng yún suí cháng fēng, piāo piāo qù hé zhī.
行云隨長風,飄飄去何之。
xíng yún yǒu shí dìng, yóu zǐ wú hái qī.
行云有時定,游子無還期。
gāo liáng shǐ guī yàn, tí jùn yǐ xiān bēi.
高梁始歸燕,鵜晙已先悲。
yǒu shēng qǐ bù kǔ, shì zhě zhǎng rú sī.
有生豈不苦,逝者長如斯。
yǐ yǐ fù hé shì, shāng shān xíng cǎi zhī.
已矣復何事,商山行采芝。
“行云有時定”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五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