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臉上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桃花臉上生”全詩
柳葉眉間發,桃花臉上生。
腕搖金釧響,步轉玉環鳴。
纖腰宜寶襪,紅衫艷織成。
懸知一顧重,別覺舞腰輕。
分類: 寫人
作者簡介(徐惠)

徐惠(公元627年―公元650年),湖州長城人(今長興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嬪。生于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年少時便才華出眾。唐太宗聽說后,將她納為才人。后被封為婕妤,接著又升為充容。貞觀末年,唐太宗頻起征伐、廣修宮殿。徐惠上疏極諫,剖析常年征伐、大興土木之害。唐太宗認可了她的看法并對她厚加賞賜。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駕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藥,又作七言詩和連珠以示愛慕。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病逝,年僅二十四,被追封賢妃,陪葬昭陵石室。
賦得北方有佳人翻譯及注釋
翻譯
她向來有獨來獨往的名聲,自認有傾國傾城的容貌。
修長的眉毛宛如柳葉,艷麗的面容好似盛開的桃花。
金釧隨著手腕的搖動發出響動,腰間的玉環因為舞步轉換而發出鳴聲。
彩色的腰帶與纖細的腰肢相得益彰,紅色的衣衫襯著華麗的織成更加鮮艷。
料想到(觀舞者)的知遇之恩有多么重要,更覺得自己舞動的腰肢分外輕盈。
注釋
賦得:凡摘取古人成句為詩題,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
號:宣稱,宣揚。
傾城:舊以形容女子極其美麗。
柳葉:柳樹的葉子。多用以形容女子細長之眉。
金釧:舞女手臂上的配飾。
寶襪:即腰彩。古代女子束于腰間的彩帶。
織成:名貴的絲織品。
一顧:《戰國策·燕策二》有經 伯樂 一顧而馬價十倍之說。后以“一顧”喻受人引舉稱揚或提攜知遇。
賦得北方有佳人賞析
從題目中的“賦得”二字可以看出,《賦得北方有佳人》是一首命題詩歌,詩題來自漢武帝時期李延年的名作:“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既為限題擬古詩作,詩人創作就要受原詩題材內容和形式的限制。而徐惠的這首五言古詩,既保留了原詩那位佳人身上美麗且獨立的特點,又有所創新。她另辟蹊徑,使用鋪陳手法,多角度描摹人物,使得筆下這位“佳人”形象鮮活,極富動感。
首句“由來稱獨立,本自號傾城”,脫胎于李延年的“絕世而獨立”,但作者的筆墨并沒有放在"絕世",而是放在了“獨立”上,雖然仍未脫六朝宮體浮艷詩風,但這“獨立”二字,卻體現出女主人公精神上的高潔,將一位極富才情看,舞姿翩然的佳人遺世獨立,孤芳自賞的形象表現出來,使得全篇境界大轉。
接下去的三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極盡筆墨描寫了佳人的容顏、服飾、腰身和舞姿之美。這位佳人,眉如柳葉,面如桃花,腕有金釧搖響,腳上玉環轉鳴。她身著紅色紗衫,配有艷麗華美的腰巾,舞姿輕盈,步態嫵媚,真真一唐人玉女笑容可掬的彩塑像,全無漢家風儀。
更加難得的是,《賦得北方有佳人》不但全方位,多角度,有聲有色的描寫了佳人的氣質,外貌和儀態,還在末尾一句寫出了她的心理活動。“懸知一顧重,別覺舞腰輕”,因為君王的看重而覺得舞動的腰身更加輕盈,顯然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是在表達自己對君王知遇之恩的感激。雖然是在寫其他女子,但又何嘗不是作為妃嬪的徐惠本人性格和境遇的寫照?故而,這首《賦得北方有佳人》,文面上是述李夫人獨立傾城之美,實則也有顧影自憐之意,全可作作者的自畫像來讀。
對比徐惠這首《賦得北方有佳人》和李延年的原詩,雖同寫北方之佳人,但李詩篇幅短,通過描寫觀者被佳人“一顧”,“二顧”后的反應來襯托佳人容貌舞姿之美,簡潔樸素、接近口語;徐詩則篇幅稍長,華美流暢,注重藻飾;李詩側面描寫含蓄,給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間;徐詩正面描寫鋪陳揚厲,細膩真實,形象性更強。明朝文學評論家鐘惺雖然認為“臉上生”三字“落惡道矣”,卻又認為“‘眉間發’尚雅,‘搖’字、‘轉’字妙在有風度,‘宜’字,‘艷’字則有衿惜意矣”。可見徐惠此詩雖帶有六朝詩雕琢藻飾,浮艷綺麗的痕跡,卻已有所雅正,正如清朝人陸昶所評論的那樣:“其詞風度端雅,善自矜惜,不失為宮妃體制。”
“桃花臉上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ù dé běi fāng yǒu jiā rén
賦得北方有佳人
yóu lái chēng dú lì, běn zì hào qīng chéng.
由來稱獨立,本自號傾城。
liǔ yè méi jiān fā, táo huā liǎn shàng shēng.
柳葉眉間發,桃花臉上生。
wàn yáo jīn chuàn xiǎng, bù zhuǎn yù huán míng.
腕搖金釧響,步轉玉環鳴。
xiān yāo yí bǎo wà, hóng shān yàn zhī chéng.
纖腰宜寶襪,紅衫艷織成。
xuán zhī yī gù zhòng, bié jué wǔ yāo qīng.
懸知一顧重,別覺舞腰輕。
“桃花臉上生”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