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臨遍池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登臨遍池臺”全詩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作者簡介(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翻譯及注釋
翻譯
離痛飲后大醉而別還有幾日,我們登臨遍附近的山池樓臺。
什么時候在石門山前的路上,重新有我們在那里暢飲開懷?
漾漾的秋波搖蕩在眼前泗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遠山徂徠。
我們就如飛蓬一樣各自飄遠,且來個淋漓痛快飲盡手中杯!
注釋
⑴石門:山名,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北。山不甚高大,石峽對峙如門,故名。杜二甫:即詩人杜甫,因排行第二,故稱他為杜二甫。
⑵池臺:池苑樓臺。
⑶金樽開:指開樽飲酒。
⑷泗水:水名,在山東省東部,源出山東泗水縣陪尾山,向西流經流經曲阜、兗州,由濟寧入運河。
⑸徂(cú)徠(ái):山名。徂徠山在今山東泰安市東南。
⑹飛蓬:一種植物,莖高尺余,葉如柳,花如球,常隨風飛揚旋轉,故名飛蓬,又稱轉蓬。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賞析
“醉別復幾日”,沒有幾天便要離別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別吧!兩位大詩人在即將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離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魯郡一帶的名勝古跡,亭臺樓閣幾乎都登臨游覽遍了,“登臨遍池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李白多么盼望這次分別后還能再次重會,同游痛飲:“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石門,山名,在山東曲阜東北,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山巒,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經常在這幽雅隱逸的勝地游覽。這兩句詩也就是杜甫所說的“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的意思。“重有金樽開”這一“重”字,熱烈地表達了李白希望重逢歡敘的迫切心情;又說明他們生活中有共同的樂趣,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讀來令人感到親切。
李杜同嗜酒,同愛游山玩水。他們是在秋高氣爽、風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別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這里形容詞“明”用如動詞,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運動感。不說徂徠山色本身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和王安石的詩句“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陰先生壁》)所采用的擬人化手法相似,這就把山色寫活,顯得生氣勃勃而富有氣勢。“明”字是這句詩的“詩眼”,寫得傳神而生動。在這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背景中,兩個知心朋友在難舍難分,依依惜別:“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好友離別,仿佛轉蓬隨風飛舞,各自飄零遠逝,令人難過。語言不易表達情懷,言有盡而意無窮,那么,就傾盡手中杯,以酒抒懷,來一個醉別吧!感情是多么豪邁而爽朗。結句干脆有力,李白對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傾吐無遺。
這首送別詩以“醉別”開始,干杯結束,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充滿豪放不羈和樂觀開朗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無纏綿哀傷的情調。詩中的山水形象,雋美秀麗,明媚動人,自然美與人情美——真摯的友情,互相襯托;純潔無邪、胸懷坦蕩的友誼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凈的徂徠山色交相輝映,景中寓情,情隨景現,給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這首詩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充滿詩情畫意,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創作背景
此詩寫于唐玄宗天寶四載(745年)秋天。李白于天寶三載(744年)被“賜金還山”,離開了長安,到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游歷,其時杜甫也因料理祖母喪事奔走于鄭州、梁園(今開封)之間。兩位大詩人終于在梁宋間相會、同游。不久就暫時分手。次年春,兩人又在魯郡(今山東兗州)重逢,同游齊魯。深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再游江東,兩人在魯郡東石門分手。臨行時李白寫了這首送別詩。
“登臨遍池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ǔ jùn dōng shí mén sòng dù èr fǔ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zuì bié fù jǐ rì, dēng lín biàn chí tái.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hé shí shí mén lù, zhòng yǒu jīn zūn kāi.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qiū bō luò sì shuǐ, hǎi sè míng cú lái.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fēi péng gè zì yuǎn, qiě jǐn shǒu zhōng bēi.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登臨遍池臺”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