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知不取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應知不取金”全詩
去割慈親戀,行憂報國心。
好風吹落日,流水引長吟。
五月披裘者,應知不取金。
分類:
作者簡介(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杭州送裴大澤赴廬州長史》李白 翻譯、賞析和詩意
杭州送裴大澤赴廬州長史
西江天柱遠,東越海門深。
去割慈親戀,行憂報國心。
好風吹落日,流水引長吟。
五月披裘者,應知不取金。
譯文:
望著西邊的江山高聳入云,東邊的海門深不可測。
你離開是為了割舍對親人的眷戀,你前行是為了抒發對國家的憂憤之情。
好風吹散夕陽的余暉,流水引領著你長篇的吟唱。
五月時節穿上皮袍的人們,應該懂得金錢并非最重要。
詩意:
這首詩是李白給裴大澤送行的作品。裴大澤是準備前往廬州擔任長史的,李白對他的舉動表示敬佩和祝福。詩中表達了裴大澤離別故土、報國的決心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作者通過描繪大自然的景象,表達了對裴大澤奮發向前的贊美。
賞析:
這首詩抒發了李白對裴大澤的敬佩和祝愿之情。李白用簡潔明了的語言,通過描繪兩江和海門的景色,展現了壯麗的自然景觀。他以風和水為象征,表達了裴大澤離開家鄉,心懷憂思,但仍然堅決前行的決心。最后兩句表達了人們在五月穿上皮袍時對物質財富的淡漠態度,強調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整首詩意境宏大,詩人把個人情感與國家理念有機結合,展示了李白獨特的寫作風格和情感力量。
“應知不取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áng zhōu sòng péi dà zé fù lú zhōu zhǎng shǐ
杭州送裴大澤赴廬州長史
xī jiāng tiān zhù yuǎn, dōng yuè hǎi mén shēn.
西江天柱遠,東越海門深。
qù gē cí qīn liàn, xíng yōu bào guó xīn.
去割慈親戀,行憂報國心。
hǎo fēng chuī luò rì, liú shuǐ yǐn cháng yín.
好風吹落日,流水引長吟。
wǔ yuè pī qiú zhě, yīng zhī bù qǔ jīn.
五月披裘者,應知不取金。
“應知不取金”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