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全詩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西施》羅隱 賞析
歷來詠《西施》羅隱 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于女色,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羅隱這首小詩的特異之處,就是反對這種傳統觀念,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閃射出新的思想光輝。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羅隱 。”一上來,詩人便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羅隱 之類婦女身上。這里的“時”,即時會,指促成家國興亡成敗的各種復雜因素。“自有時”表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于《西施》羅隱 個人,這無疑是正確的看法。有人認為這里含有宿命論成分,其實是出于誤解。“何苦”,勸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諷意味:你們自己誤了國家大事,卻想要歸罪一個弱女子,真是何必呢!當然,挖苦的對象并非一般吳人,而是吳國統治者及其幫閑們。
“《西施》羅隱 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后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一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羅隱 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么,越王并不寵幸女色,后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于誰呢?尖銳的批駁通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而由于事實本身具有堅強的邏輯力量,讀來仍覺鋒芒逼人。
羅隱反對嫁罪婦女的態度是一貫的。僖宗廣明年間(880—881),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皇帝倉皇出逃四川,至光啟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詩人有《帝幸蜀》一首絕句記述這件事:“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阿蠻”即“阿瞞”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亂入蜀,于馬嵬坡縊殺楊妃以杜塞天下人口。這一回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詩人故意讓九泉之下的玄宗出來現身說法,告誡后來的帝王不要諉過于人,諷刺是夠辛辣的。聯系《《西施》羅隱 》作比照,一詠史,一感時,題材不同,而精神實質并無二致。這樣看來,《《西施》羅隱 》的意義又何止為歷史作翻案而已!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shī
西施
jiā guó xīng wáng zì yǒu shí, wú rén hé kǔ yuàn xī shī.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xī shī ruò jiě qīng wú guó, yuè guó wáng lái yòu shì shuí.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