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中云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枕中云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全詩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作者簡介(曾公亮)

曾公亮(998年-1078年)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軍火家、思想家。字明仲,號樂正,漢族,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仁宗天圣二年進士,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歷官知縣、知州,知府、知制誥、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樞密使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封兗國公,魯國公,卒贈太師、中書令,配享英宗廟廷,賜謚宣靖。曾公亮與丁度承旨編撰《武經總要》,為中國古代第一部官方編纂的軍事科學百科全書。
《宿甘露寺僧舍》曾公亮 古詩翻譯及注釋
翻譯
床枕上彌漫著云氣,使我恍若睡在千峰之上;陣陣松濤從萬壑傳來,似乎就在我床底下轟響。
我忍不住想去看那如山般高高涌過的波浪,一打開窗戶,滾滾長江仿佛撲進了我的窗欄。
注釋
⑴甘露:甘露寺,在江蘇鎮江北固山上。寺建于唐文宗大和年間,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重建。北固山下臨長江,當時江闊十余里。相傳建寺時露水適降,因而得名。
⑵松聲萬壑(hè):形容長江的波濤聲像萬壑松聲一樣。壑,山溝。
⑶銀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銀山一樣。
《宿甘露寺僧舍》曾公亮 古詩鑒賞
甘露寺在鎮江北固山巔,瀕臨大江,因此這首詩著力描繪地勢,在構思時,不用實筆,全通過想象,描繪出一幅空闊奇妙的江南夜色圖,寫出了江水的壯觀和甘露寺的險要。首句寫山峰的云氣,次句寫山谷的松聲,末兩句寫長江的風采。一句詩一個畫面,全詩渾成合美。詩中有畫,景中有情。
寫景詩,許多詩人往往愛從視覺落筆,如唐代詩人李白的:“危樓高百尺”(《夜宿山寺》),賈島的“松下問童子”(《尋隱者不遇》)。曾公亮卻避開這種傳統的寫法,另辟蹊徑,獨出機杼,從感受、聽覺去寫。詩題是“宿甘露僧舍”,所以圍繞“宿”字展開。睡在寺里,房間中自然不可能有云霧,所謂“枕中云氣”,當是長江水汽會在高處,令人覺得空氣很濕,甚至枕中已經凝結了些許水珠。詩人躺在枕上,感受到枕中微濕,自然聯想起長江之浩瀚,甚至誤以為自己身處云峰之間。接著,詩人又寫床底穿來的江水之聲,那陣陣驚濤,仿佛狂風席卷山谷,招起無數蒼松搖撼助威,其聲壯烈奔騰之至。“枕中”“床底”,點明詩人已經就寢,緊扣詩題“宿”字。“萬壑哀”,語出杜甫《諸將五首》之五:“巫峽清秋萬壑哀”。曾公亮詩中的這一“哀”字,恰切地摹寫了風吹松林所發出的低沉悲壯的聲音。用“千”寫“峰”,用“萬”寫“壑”,極盡形容,從縱向描寫北固山奇險變幻、充滿生機的景象。這起二句是睡在床上的感受與幻想,是通過感官來證實它存在,雖然沒有具體的肯定,逼真感很強,盡管北固山沒有千山萬壑存在。“云氣”、“松聲”,一在枕上,一在床下,都反映了江水之猛勁;而感覺到云氣,凝聽到松濤,也反映了詩人心底的寧靜。這兩句寫近景,對仗工穩,用筆細膩,文字跌宕生姿。
三、四句寫遠景。詩人來到甘露寺原是為了住宿歇息的,可寺外千山萬壑的松濤聲和不盡江流的喧嘩聲,攪擾著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眠。詩人情緒激動了,索性披衣起床,打開窗戶,迎風佇立,憑欄遠眺。天空沒有月色星光,地上熄了萬家燈火。周圍的一切都被黑暗吞噬,看不見山,看不見樹,也看不見遠處的城廓。只有橫躺在北固山下的長江,這條水的巨龍,力的怪神,在沒日沒夜、無休無止地掀起驚天的狂瀾,發出動地的長吟,不甘沉默,永無睡意。詩人雖然看不清,但能想象出它那洶涌澎湃的壯闊氣象。于是掉轉詩筆,將描寫對象由千峰、萬壑轉向長江、巨浪,開拓出一個奇麗廣闊的新境界。“銀山拍天浪”是寫得很精彩的景語,氣勢警拔,形象生動,層層修飾,詞約義豐。“銀山”從色、形、質等多方面地細致入微地刻畫波濤的光彩、巨大以及沉重感。“拍天”則狀波峰的突兀和高峻,使人感到驚心動魄,惶惶不安。不用“玉山”而寫“銀山”,用詞是雕琢的。銀是僅次于金的貴重金屬,色白而燦爛。用鮮亮的詞把平凡的波濤寫得十分美好,格外顯豁,寄寓著詩人高潔的情懷。
末句構思很奇特,仍用幻筆,不說開窗看如雪白浪,而說奔騰翻滾的長江被“放”進窗來,把長江的氣勢寫透寫活,作者眼前似乎看到浪花要撲進窗來的奇觀,深深地被長江的偉觀所震撼。“放入”,自然是長江先前想要入窗而不得,詩人到此刻才將它放了進來。原來所謂“枕中云氣”,所謂“床底松聲”,都是長江有意而為。長江想要沖進房間,好讓詩人欣賞自己的奇偉,便先以枕云相示,后以駭浪相呼,不停地邀請著詩人,召喚著詩人,詩人便再也無心睡眠,欣然開窗,與長江陶醉在了一起。明明是詩人向往長江景色,到了詩人筆下,卻成了長江招引著詩人去欣賞,通篇用反客為主而不露痕跡,前后呼應之間又只覺一氣呵成,筆法高超。這一寫作及煉字方法,與杜甫《絕句》“窗含西嶺千秋雪”相仿,但杜詩寫的是靜態,曾詩寫的是動態,更具魄力,只有稍后的王安石絕句“兩山排闥送青來”可與媲美。
此詩的藝術特色主要有三點:
一、內容豐厚,境界闊大。僅二十八個字的絕句,就寫了枕、床、窗、山、峰、壑、江、浪、銀、云氣、松聲等許多事物,從而擴大了詩歌的表現力。詩人身處斗室之中,想象飛越千里之外,從上到下,由近及遠,描寫夜幕下的群山萬壑、千里大江,展現了遼闊渺遠,壯麗迷人的江南夜色,筆法空靈,詞意蘊藉。
二、以動寫靜,景中寓情。詩人創造了一種靜謐的意境,卻是用動的描寫來取得這種效果的。流蕩的“云氣”,哀嗚的“松聲”,奔涌的大江,喧囂的濤音,這些動的景物,給小詩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大自然的寧靜。詩中似無直接的抒情,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贊頌江南夜色的美好感情,卻從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景物描寫中顯現出來。曾公亮所處的北宋時代,黨爭激烈,階級矛盾尖銳,在承平盛世的氣象下,醞釀著深刻的社會危機。詩人對此不無隱憂。“萬壑哀”“拍天浪”,正是一個清醒的政治家對時局深感不安的心理的曲折反映。
三、語言質樸、平中見奇。詩人很注重選詞煉語,用了許多樸素無華的詞語,如“千”“萬”“大”“哀”“放入”等等,重筆虛寫浩茫夜色中的壯偉奇觀:氣勢磅礴的大江,“銀山拍天”的浪濤。造境,于宏闊中出雄奇;抒情,在平淡中見深沉;具有強烈的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此詩一句一景,景中寓情,從小處著筆寫出了長江的宏偉氣勢。
“枕中云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ù gān lù sì sēng shè
宿甘露寺僧舍
zhěn zhōng yún qì qiān fēng jìn, chuáng dǐ sōng shēng wàn hè āi.
枕中云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
yào kàn yín shān pāi tiān làng, kāi chuāng fàng rù dà jiāng lái.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