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須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開金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須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開金餅。”全詩
今夕不登樓,一年空過秋。
桂花香霧冷,梧葉西風影。
客醉倚河橋,清光愁玉簫。
作者簡介(高觀國)
高觀國,南宋詞人。字賓王,號竹屋。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卒年不詳。生活于南宋中期,年代約與姜夔相近。與史達祖友善,常常相互唱和,詞亦齊名,時稱“高,史”。其成就雖不及史達祖,但也有值得重視之處。他善于創造名句警語,如“香心靜,波心冷,琴心怨,客心驚”;“開遍西湖春意爛,算群花、正作江山夢”,都頗為后人傳誦。從其作品中看不出有仕宦的痕跡,大約是一位以填詞為業的吟社中人。為“南宋十杰”之一。有詞集《竹屋癡語》。
《菩薩蠻·何須急管吹云暝》高觀國 注釋
滟滟:光動搖貌。金餅:月餅的聯想。
桂花:兼指月中之桂,半虛半實。
《菩薩蠻·何須急管吹云暝》高觀國 鑒賞
中秋佳節是我國古代文人經常采用的題材。這首詞充分表達了作者對中秋賞月的無比贊美之情。
上片的四句寫待月的心情,依換韻分兩層。“何須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開金餅”寫人們等待月亮緩慢爬高時的情景。起句作者通過描寫“急管吹云暝”的幼稚舉動,表現出人們盼月的急切心情。妙在作者并非僅僅依賴“急管”這具體的東西來表達抽象復雜的心情,卻在“急管吹云暝”之前冠上“何須”兩字。
這樣一來就使句意更深一層。不單表現了人們的急切心情;又表現出月出人間的積極主動。下句“高寒滟滟開金餅”具體細致地描寫了月如何穿出云叢出現在高空。此句化用蘇舜欽《中秋新橋對月》詩:“云頭滟滟開金餅。”“滟滟”,光搖動貌,寫月的迷人姿態。
“金餅”既以金色形容了月光之明亮耀眼,又以餅的圓形點明是中秋滿月。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今夕不登樓,一年空過秋”,這是自勸與勸人勿辜負良辰美景的警語。這句既高度贊美了中秋夜月,又為下片賞月鋪墊。
下片寫賞月,作者扣緊中秋月的特色,一句一個動人的月夜場景,從各個角度來刻畫這令人難以忘懷的中秋月夜。換頭“桂花香霧冷”是半虛半實的雙關語。實者,桂花被月光籠罩著,加上秋夜濕露,看上去朦朦朧朧,若隱若現,桂花透過這“霧氣”散發著陣陣幽香。虛者,寫月中桂。聯系上片的“高寒”很自然地會想到廣寒宮的桂樹、嫦娥、吳剛、桂子飄香等美麗的傳說故事,仿佛感到月中之“桂花香霧冷”,令人產生無盡的遐想。下句“梧葉西風影”,則實寫月光下明亮的夜景。這句與上句同樣沒有出現“月光”字樣,但卻通過秋風中梧桐樹枝葉的清影反襯月光的明亮。沒有月,那有影,不言月光而言樹影便將月光的亮度具體可感地寫出來了。“西風”二字不只是再點秋季,更重要的是使這個景色變活了,因為有“西風”,能使“梧葉”發出響聲,能使“影”動,還能使人仿佛感覺到涼意。這一韻中的“桂花”、“冷”、“梧葉”、“西風”都是節候性強的詞語,這就構成了秋月的特征性意境。最后“客醉倚河橋,清光愁玉簫”又換一個鏡頭,進一層寫人在中秋之月的心境。上片“今夕不登樓,一年空過秋”只不過從月明當賞而言,這里卻是既賞情景。“客醉”二字最引人深思。
若只言“醉”,有可能是中秋親朋好友團圓歡聚,一醉方休,但加上一個“客”字就要突破這個可能性了。中秋為“客”,一醉之后,對著團圓的月,就更會因離別而傷心了。“倚河橋”,對著天上、水中的明月,更會浮想聯翩,很自然地想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唐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的意境。“玉簫”與首句的“急管”遙相呼應,然而兩者的情調迥然不同。一個是待月之初,一時忘卻客中之感的急切希冀的歡快之音,一個是既見秋月反勾起客愁的冷漠凄涼的愁苦之聲。常見的月圓人不圓的主題,作者卻并不急于一語道破,先從情理中應有的歡快說起,繼用“冷”、“影”稍稍透露氣氛,一直憋到最后才吐出一個“愁”字來,不僅在寫法上有如剝繭抽絲之妙,而且在效果上收到扣人心弦之妙。這樣寫出的愁,讀者之心能夠格外惦量出它的沉重。這是一種別致的藝術手法。
“何須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開金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ú sà mán
菩薩蠻·何須急管吹云暝
hé xū jí guǎn chuī yún míng, gāo hán yàn yàn kāi jīn bǐng.
何須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開金餅。
jīn xī bù dēng lóu, yī nián kōng guò qiū.
今夕不登樓,一年空過秋。
guì huā xiāng wù lěng, wú yè xī fēng yǐng.
桂花香霧冷,梧葉西風影。
kè zuì yǐ hé qiáo, qīng guāng chóu yù xiāo.
客醉倚河橋,清光愁玉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