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后閣六首》 蘇軾
欲知慈儉德,書史樂青春。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皇太后閣六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皇太后閣六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朝罷金鋪掩,人閑寶瑟塵。
欲知慈儉德,書史樂青春。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退隱之景,表達了對宮廷生活的厭倦和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向往。詩中提到了皇太后的閣樓,朝罷之后,金鋪被關閉,沒有了喧囂和繁忙。人們閑散無事,寶瑟上積滿了塵土。詩人通過這幅畫面傳達了自己對安靜、寧謐的生活的追求和對莊重、淡泊的情懷的贊美。
賞析:
1. 對宮廷生活的厭倦:詩中描述了朝罷之后,金鋪被關閉,人們閑散無事的情景。這表達了詩人對宮廷生活的疲倦和對權勢與繁華的厭倦。蘇軾在詩中暗示了他對官場的厭惡,渴望遠離喧囂和虛榮,尋求內心的寧靜。
2. 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向往:詩中的寶瑟塵象征著閑散無事的生活,它在閑置中積滿了塵土。這反映了詩人對自由、寧靜的生活的向往。蘇軾渴望擺脫官場的束縛,追求心靈的自由和內心的寧靜。
3. 對慈儉德與書史樂青春的贊美:最后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慈儉德行和書史的贊美。慈儉德行是指仁愛和節儉的品德,書史則代表著讀書和研究歷史的樂趣。通過這兩句詩,蘇軾強調了修身養性和追求知識的重要性,認為這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追求,也是青春時光最值得珍惜的。
《皇太后閣六首》通過描寫宮廷生活的厭倦、對自由寧靜的向往以及對慈儉德與書史的贊美,表達了蘇軾對于真實、自由、淡泊的生活態度。這首詩詞展現了蘇軾積極追求內心的寧靜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具有深遠的思想內涵。
《皇太后閣六首》蘇軾 拼音讀音參考
huáng tài hòu gé liù shǒu
皇太后閣六首
cháo bà jīn pū yǎn, rén xián bǎo sè chén.
朝罷金鋪掩,人閑寶瑟塵。
yù zhī cí jiǎn dé, shū shǐ lè qīng chūn.
欲知慈儉德,書史樂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