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荊公韻四絕》 蘇軾
聊為清凈供,卻對道人開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次荊公韻四絕》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荊公韻四絕》是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甲第非真有,
閑花亦偶栽。
聊為清凈供,
卻對道人開。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蘇軾在次荊公府上的一番感慨。詩人首先提到甲第(官僚宅邸)并非真正擁有,意味著他對權勢富貴并不渴望,也不以此為榮。接著,詩人提到府中的花木,它們的存在并非必然,而是偶然的選擇和栽培。這種偶然性與詩人自身對世俗名利的態度相呼應。最后,詩人表達了自己對清凈的向往,并將此作為一種供奉,用以迎接道家的道人。
賞析:
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軾的豁達和淡泊的心態。詩人以一種平實、隨意的語氣,表達了自己對權勢富貴的淡然態度。他并不追求虛榮的名利,而是注重內心的清凈和寧靜。詩中的花木象征著世俗的榮華,它們的存在并非必然,而只是根據個人的選擇和偶然的栽培。這與詩人對甲第的態度相呼應,體現了他對世俗的超脫和自由。最后,詩人以一種愿意迎接道家道人的姿態,表達了對道家理念的認同和追求。
蘇軾的這首詩詞以簡潔、平實的語言展示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內心清凈的人生態度。它表達了對權勢富貴的淡然態度,以及對世俗紛擾的超脫和對內心寧靜的向往。整首詩詞通過對甲第和閑花的對比,以及對清凈和道人的追求,展現了蘇軾內心深處的哲學思考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次荊公韻四絕》蘇軾 拼音讀音參考
cì jīng gōng yùn sì jué
次荊公韻四絕
jiǎ dì fēi zhēn yǒu, xián huā yì ǒu zāi.
甲第非真有,閑花亦偶栽。
liáo wèi qīng jìng gōng, què duì dào rén kāi
聊為清凈供,卻對道人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