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 王安石
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夢》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夢》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以及賞析:
中文譯文:
知世如夢無所求,
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
成就河沙夢功德。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王安石對于世俗紛擾的洞察和對于修身養性的追求。詩中的"夢"象征著世界的虛幻和短暫性,詩人通過觀察世間事物,認識到人生如夢一場,沒有什么真正值得追求的東西。他的內心平靜如空寂,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財富。詩人感嘆自己就像在夢境中,隨著夢的變化而變化,沒有固定的追求和執著。最后一句"成就河沙夢功德"表達了詩人在虛幻的夢幻世界中,通過修身養性和修行,達到了某種境界,獲得了夢中的功德。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含蓄的語言表達了王安石對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通過"夢"這一意象,詩人揭示了世間萬物的虛幻和短暫性,并呼喚人們超越塵世的瑣碎和功利,追求內心的寧靜和超脫。詩人的心境平和而空靈,體現了佛教禪宗的影響。最后一句"成就河沙夢功德"暗示了修行者在夢幻世界中通過修行獲得的功德,表達出詩人對于超越現實的追求和向往。
整首詩以簡短的語言展現了王安石對于人生和修行的深刻思考,呼喚人們超越世俗的迷戀,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超脫。詩中的"夢"意味著世界的虛幻和短暫,引發人們對于生命的思考和對于真實與虛幻的關系的思索。王安石以樸素而深邃的語言,表達了他對于修身養性和超越塵世的追求,體現了他對于內心自由與寧靜的追求。
《夢》王安石 拼音讀音參考
mèng
夢
zhī shì rú mèng wú suǒ qiú, wú suǒ qiú xīn pǔ kōng jì.
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
hái shì mèng zhōng suí mèng jìng, chéng jiù hé shā mèng gōng dé.
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