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王安石
行藏自欲追時節,豈是人間不見容。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燕》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燕》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燕歸應知秋后別,
年年長向社前逢。
行藏自欲追時節,
豈是人間不見容。
中文譯文:
燕子飛回應知秋天后的離別,
每年都在社前長嘯相遇。
我行我藏,欲追逐光陰的腳步,
怎能說人世間無容身之地。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王安石的作品,表達了離別和時光流轉的主題。
首先,詩中的燕子象征著秋天的來臨和離別的情感。燕子在秋天飛回,代表著季節的轉換和朋友之間的分離。作者表示,每年都在社前與燕子相遇,暗示了離別和相聚的循環不斷,時光的流轉不停止。
接著,作者表達了自己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追求。行藏自欲追時節,意味著作者希望能夠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進取,不斷追趕。他意識到時光不停地流逝,渴望抓住時光的腳步,不愿被時間所束縛。
最后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人世間容身之地的思考。他反問說,難道人世間真的沒有容身之地嗎?這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反思和質問。作者通過這樣的表達,抒發了自己對人生意義和處境的思考和關切。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燕子歸來和離別的情景,表達了對時光流逝和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慨。詩人通過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引發讀者對人生意義和社會現實的思考,展現了王安石獨特的感悟和情感表達能力。
《燕》王安石 拼音讀音參考
yàn
燕
chǔ chù dìng zhī qiū hòu bié, nián nián zhǎng xiàng shè qián féng.
處處定知秋後別,年年長向社前逢。
xíng cáng zì yù zhuī shí jié, qǐ shì rén jiān bú jiàn róng.
行藏自欲追時節,豈是人間不見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