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馮氏蘭亭》 陸游
此本得其骨,殊勝蘭亭面。
作者簡介(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跋馮氏蘭亭》陸游 翻譯、賞析和詩意
《跋馮氏蘭亭》是宋代文學家陸游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
此本得其骨,殊勝蘭亭面。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本珍貴的書,它被保存在昭陵中,已經過去千年,無法再次見到。這本書的內容是非常珍貴的,它的內涵超越了蘭亭之會的文化盛景。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一本珍貴的書籍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文化遺產的珍視和懷念之情。首句中的"繭紙藏昭陵"意味著這本書被保存在昭陵中,昭陵是宋太祖趙匡胤的陵墓,昭陵內保存了豐富的文化遺產。然而,由于歲月的推移,這本書已經消失了,"千載不復見"強調了它的稀有性和無法再見的遺憾之情。
接下來的兩句"此本得其骨,殊勝蘭亭面"則表達了這本書的內涵和價值超越了蘭亭之會。蘭亭之會是東晉文學家王羲之主持的一場盛大的文人聚會,被譽為文化盛世的象征。然而,作者認為這本書的價值更為特殊,它蘊含了更深層次的骨髓,超越了表面的華麗與繁榮。
整首詩詞以簡潔而含蓄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文化遺產的敬重和珍視,強調了文化內涵的重要性。通過對珍貴書籍的描繪,詩人傳遞了對歷史文化的思考和對傳統價值的回歸,展現了他對文化傳承的關注和對文化財富的珍愛之情。
《跋馮氏蘭亭》陸游 拼音讀音參考
bá féng shì lán tíng
跋馮氏蘭亭
jiǎn zhǐ cáng zhāo líng, qiān zǎi bù fù jiàn.
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
cǐ běn dé qí gǔ, shū shèng lán tíng miàn.
此本得其骨,殊勝蘭亭面。